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神经外科脑卒中诊疗策略.pptx
文件大小:3.17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2.92千字
文档摘要

神经外科脑卒中诊疗策略

演讲人:

日期:

06

康复体系构建

目录

01

疾病基础认知

02

急诊诊断路径

03

外科干预指征

04

围手术期管理

05

重症监护要点

01

疾病基础认知

定义与分类标准

定义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

01

分类标准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占所有卒中的80%左右。

02

解剖学发病机制

脑部的血管主要由颈动脉和椎动脉两大系统供血,其中任何一支血管发生阻塞或破裂都可能导致脑卒中。

脑血管解剖

缺血性脑卒中机制

出血性脑卒中机制

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其中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等导致血管狭窄,最终形成血栓阻塞血管。

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等导致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形成血肿压迫神经组织。

临床分级系统

NIHSS评分

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trokeScale)的缩写,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的标准化工具,评分范围从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

mRS评分

GOS评分

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的缩写,主要用于评估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范围从0-6分,0分表示完全无症状,6分表示死亡。

是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的缩写,主要用于评估卒中患者的昏迷程度和预后,评分范围从1-5分,1分表示死亡,5分表示完全恢复。

1

2

3

02

急诊诊断路径

使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判断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及程度。

检查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听力、吞咽和构音功能等,以判断颅神经是否受损。

检查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以及深浅感觉等,评估肢体运动与感觉功能是否异常。

评估患者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以及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

神经功能评估要点

意识状态

颅神经功能

肢体运动与感觉

语言与认知功能

影像学检查选择(CT/MRI/DSA)

头颅CT

脑血管造影(DSA)

头颅MRI

可快速检测脑出血、脑梗死、脑水肿等病变,对急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脑组织结构,对于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以及脑血管畸形、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优势。

可直观显示脑血管的形态、位置、分布等,是诊断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等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实验室鉴别诊断

血常规

血糖

电解质

凝血功能

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数值,以排除感染、贫血等全身性疾病。

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引起脑功能障碍,需及时纠正。

检测血钠、血钾等电解质水平,以排除电解质紊乱导致的神经肌肉功能异常。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以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脑出血等。

03

外科干预指征

血肿清除适应症

颅内血肿量较大:通常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10ml,需考虑手术清除。

01

颅内压增高: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经药物治疗无效。

02

头颅CT或MRI显示血肿占位明显,中线结构移位5mm,或伴有脑室受压。

03

颅内血肿引起脑疝或脑疝前期症状,危及患者生命。

04

去骨瓣减压时机

颅内压持续增高,药物治疗无效,出现脑疝或脑疝前期症状。

头颅CT或MRI显示脑水肿严重,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脑室受压。

颅内压力监测示颅内压25mmHg,持续时间15分钟。

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血管吻合术式选择

6px

6px

6px

适用于颈动脉狭窄所致脑缺血,预防脑卒中。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适用于颈动脉、椎动脉狭窄,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适用于烟雾病、颈动脉闭塞等,建立新的血流通道。

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

01

03

02

用于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闭塞异常血管团,防止破裂出血。

血管内栓塞术

04

04

围手术期管理

血压控制标准

维持患者术前血压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血压过高或过低导致的手术风险。

术前血压控制

实时监测患者术中血压,确保血压平稳,避免脑缺血或脑出血等并发症。

术中血压监测

根据患者术后情况,调整血压控制策略,防止高血压引起的脑水肿和低血压导致的脑缺血。

术后血压管理

颅内压监测方案

颅内压监测设备

使用颅内压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颅内压升高的情况。

01

颅内压监测方法

通过脑室穿刺、脑实质内监测或硬膜下监测等方法,准确监测颅内压的变化。

02

颅内压调控措施

根据监测结果,采取脱水治疗、脑脊液引流等措施,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

03

并发症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