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火力烧伤处理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病理生理学基础
02
烧伤伤情评估
03
急诊处理流程
04
创面处理技术
05
并发症防治
06
康复与预防
01
病理生理学基础
烧伤热力损伤机制
炎症反应
烧伤后局部组织产生炎症反应,释放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03
高温导致细胞膜功能丧失,细胞凋亡增加。
02
热力引起的细胞凋亡
热力直接作用
造成细胞蛋白质变性和酶失活,引发组织坏死和凝固。
01
局部与全身反应阶段
烧伤区域出现红肿、疼痛、水疱等,伴随局部炎症反应。
局部反应
严重烧伤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发热、白细胞增高等。
全身反应
大面积烧伤后,伤后48小时内可能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休克期
代谢紊乱特征
高代谢
蛋白质代谢紊乱
脂肪代谢紊乱
水、电解质紊乱
烧伤后机体代谢率增高,能量消耗增加,出现负氮平衡。
蛋白质分解加速,合成减慢,导致负氮平衡加重。
脂肪成为重要能量来源,但利用受限,易导致酮症酸中毒。
烧伤后体液丢失,导致脱水、钠钾失衡等电解质紊乱。
02
烧伤伤情评估
一度烧伤
伤及表皮层,局部红肿、疼痛、干燥、无水疱。
二度烧伤
伤及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疼痛,有水疱形成。
三度烧伤
伤及皮肤全层甚至皮下组织,创面苍白、焦痂或炭化,无痛觉。
四度烧伤
伤及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创面呈焦痂或炭化,无痛觉且可见肌肉、肌腱、骨骼等。
三度四分法诊断标准
体表面积计算规则
估计法
根据烧伤部位和程度,估计烧伤面积,适用于快速初步评估。
03
以患者手掌面积估算烧伤面积,适用于小面积烧伤。
02
手掌法
中国新九分法
将人体体表面积划分为9个区域,再按区域面积比例计算烧伤面积。
01
深度鉴别技术
观察创面颜色
一度烧伤创面呈红斑,二度烧伤创面呈红白相间,三度烧伤创面苍白或焦痂。
01
按压试验
用手指按压烧伤部位,一度烧伤按压时疼痛,二度烧伤按压时疼痛且有色素变化,三度烧伤按压时无痛感且无色素变化。
02
局部感觉
一度烧伤有痛觉,二度烧伤痛觉迟钝,三度烧伤痛觉消失。
03
毛细血管充血试验
用手指轻压烧伤部位,一度烧伤局部充血迅速,二度烧伤充血缓慢,三度烧伤无充血反应。
04
03
急诊处理流程
现场急救四步原则
脱离火源
迅速将患者从火源中救出,避免继续烧伤。
01
扑灭火焰
采取各种措施迅速扑灭患者身上的火焰,如用湿布、厚棉衣等覆盖。
02
冷却伤口
用冷水浸泡或冲洗烧伤部位,以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烧伤深度。
03
保护创面
用干净的纱布或布料覆盖烧伤部位,避免污染和损伤。
04
气道管理标准方案
评估气道
保持通畅
吸氧治疗
气管切开
检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判断气道是否受阻。
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道。
给予患者吸氧,以缓解缺氧症状。
如患者呼吸困难严重,应立即进行气管切开,确保呼吸道通畅。
早期液体复苏公式
6px
6px
6px
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计算患者所需的液体量。
评估液体需求
可适当补充胶体液,如血浆、白蛋白等,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胶体液
首选平衡盐溶液,如乳酸林格氏液,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晶体液体
01
03
02
在复苏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血压、心率等指标,以调整液体输入量和速度。
液体监测
04
04
创面处理技术
使用手术刀或剪刀切除坏死组织,直至露出健康组织为止。
切除坏死组织
对于出血点,使用电凝、压迫或结扎等方法进行止血。
止血处理
01
02
03
04
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创面,清除异物、腐肉和污染物。
清除异物
清创后要及时用消毒液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预防感染。
预防感染
清创术操作规范
生物敷料应用选择
创面渗出少
选择具有促进上皮生长的生物敷料,如异体皮、人工皮等。
02
04
03
01
肉芽组织生长
选择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生物敷料,如胶原蛋白敷料、藻酸盐敷料等。
创面感染
选择具有抗感染能力的生物敷料,如银离子敷料、抗生素敷料等。
创面深度
根据创面深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生物敷料,如浅层创面选用薄膜类敷料,深层创面选用填充类敷料。
植皮手术适应证
深度烧伤
对于深度烧伤,皮肤无法自愈,需要进行植皮手术。
01
创面较大
当烧伤创面较大时,自体皮移植可以加快创面修复速度。
02
关节部位
关节部位的烧伤容易导致瘢痕挛缩,影响关节功能,需要早期植皮。
03
创面感染
当烧伤创面出现感染,无法通过换药控制时,需要植皮来封闭创面。
04
05
并发症防治
创面感染控制策略
创面清洁
创面湿敷
局部抗生素使用
定期换药
采用外科清创术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保持创面清洁。
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外用,以控制感染。
使用无菌纱布或敷料进行创面湿敷,隔离外界细菌,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根据创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