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护理.pptx
文件大小:3.47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2.38千字
文档摘要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护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02中耳炎护理规范03咽炎患者照护要点04喉部疾病应急处置05鼻出血紧急处理06耳道异物处理流程01鼻炎护理措施

01鼻炎护理措施PART

急性鼻炎症状管理6px6px6px使用鼻腔喷雾或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鼻用皮质类固醇等,以缓解急性鼻炎症状。药物治疗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以免加重鼻炎症状。饮食调整用温热的湿毛巾敷在鼻部,有助于缓解鼻塞和疼痛。热敷010302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水盆,保持室内湿度,有助于缓解鼻炎症状。保持室内空气湿润04

过敏性鼻炎环境干预避免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空气净化外出防护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过敏原,以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定期打扫室内卫生,减少灰尘和尘螨的滋生。使用空气净化器或空气净化剂,过滤室内空气中的过敏原和有害物质。在花粉季节或空气污染严重时,佩戴口罩和眼镜,以减少过敏原和有害物质的吸入。

慢性鼻窦炎冲洗护理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温水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细菌。01正确擤鼻擤鼻时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将分泌物压入中耳或鼻窦内。02药物治疗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生素、鼻用皮质类固醇等。03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耳鼻喉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鼻窦炎的并发症,如鼻息肉等。04

02中耳炎护理规范PART

感染期外耳道清洁用消毒棉签或吸引器清理外耳道口的脓液或分泌物,保持外耳道干燥。清理外耳道在洗澡或洗头时,用耳塞或棉球塞住耳道口,避免水进入耳道。避免耳道进水可用医用酒精或碘伏对外耳道口进行消毒,预防感染。局部消毒

鼓膜保护与用药指导耳部热敷可用热毛巾敷在患侧耳部,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促进炎症消散。03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或口服药物,注意用药剂量和频次。02用药指导避免鼓膜受损避免用力擤鼻涕、打喷嚏或咳嗽,以免鼓膜受到压力而破裂。01

听力恢复跟踪观察在炎症得到控制后,应进行听力评估,了解听力受损情况。听力评估听力康复训练定期检查根据听力受损情况,制定听力康复训练计划,如听觉刺激、语言训练等。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听力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咽炎患者照护要点PART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辛辣、酸甜、烤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咽部的刺激。温软易消化食物选择温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果蔬泥等,以减轻咽部负担。多喝水多喝水有助于缓解咽部不适,保持咽部湿润。营养均衡保证食物营养均衡,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急性咽炎饮食调节

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雾化器,确保药物能够均匀到达咽部。雾化器使用按照医嘱进行雾化治疗,通常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雾化频率和时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雾化药物,如抗生素、激素等。雾化药物选择雾化后应及时漱口,以减少药物在口腔内的残留。雾化后处理慢性咽炎雾化治疗

咽喉黏膜保湿干预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避免过度用嗓多喝温开水局部保湿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等方式,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避免过于干燥。多喝温开水有助于保持咽喉黏膜湿润,缓解咽部不适。避免长时间过度用嗓,如高声喊叫、唱歌等,以免加重咽部负担。可适当使用润喉片、喉喷雾等局部保湿产品,以保持咽喉黏膜的湿润。

04喉部疾病应急处置PART

喉炎声带休息要求喉炎时声带需要充分休息,患者应尽量减少说话,避免声带过度振动。尽量减少说话严重喉炎患者需禁声,以便声带得到更好的恢复。禁声雾化吸入可缓解喉部干燥和不适,有助于声带恢复。适当使用雾化吸入

急性喉梗阻识别呼吸困难急性喉梗阻时,喉部阻塞导致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01吸气性喉鸣患者吸气时出现喉鸣声,是急性喉梗阻的典型症状。02缺氧症状如面色苍白、紫绀、烦躁不安等,表示患者缺氧严重。03

术后气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定期吸痰避免刺激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喉部水肿或分泌物堵塞。定期雾化吸入可保持喉部湿润,预防喉部感染。对于无法自行咳痰的患者,需定期吸痰以保持呼吸道清洁。术后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气体,以免刺激喉部引起痉挛或水肿。

05鼻出血紧急处理PART

前鼻孔填压技术填塞压力填塞时要适度用力,以确保填塞材料紧密贴合鼻腔黏膜。03将填塞材料塞入鼻腔内,填塞鼻孔,以达到止血目的。02填塞方法填塞材料选择一般采用膨胀海绵、凡士林纱条等填塞材料。01

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微向前倾斜,避免血液流入口腔或咽部。坐位或半卧位不要平躺或后仰,以免血液流入气道造成窒息风险。禁止平躺出血期间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出血。避免剧烈活动出血体位控制

复发出血预防保持鼻腔湿润使用生理盐水滴鼻,保持鼻腔湿润,防止鼻腔黏膜干燥。01避免用力擤鼻避免用力擤鼻或抠挖鼻孔,以免损伤鼻腔黏膜。02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避免因血压波动导致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