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药过期鱼骨图分析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管理流程缺陷
01
人员因素
03
储存条件影响
04
药品属性特点
05
监测系统漏洞
06
应对策略优化
01
人员因素
责任意识薄弱
未对急救药品进行定期检查,导致药品过期未及时发现。
忽视急救药品检查
在紧急情况下,未能及时使用急救药品或未能正确使用。
急救意识不足
在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疏忽,未及时发现药品过期。
疏忽大意
培训考核缺失
培训内容不全面
培训内容未涵盖急救药品的使用、管理、储存等方面。
03
培训后未进行严格考核,导致人员急救药品知识水平不达标。
02
考核不严格
缺乏专业培训
未接受过急救药品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01
操作规范执行偏差
未按规范操作
在急救药品使用过程中,未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导致药品失效或产生不良后果。
01
忽视药品质量
在急救过程中,过于关注患者病情,忽视了药品的质量问题。
02
私自更改药品剂量
在未经医生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更改急救药品的剂量或用法。
03
02
管理流程缺陷
采购计划不合理
缺乏科学、合理的药品采购计划,导致急救药品积压或短缺。
需求评估不准确
未充分考虑实际急救需求和药品使用情况,造成采购过多或过少。
采购计划与需求脱节
有效期追踪机制不健全
未对急救药品的有效期进行记录和追踪,导致无法及时发现过期药品。
未建立药品有效期档案
未设置药品有效期提醒或提醒方式不合理,导致药品过期未及时处理。
缺乏有效的提醒系统
药品轮换制度未落实
轮换制度不完善
未建立合理的药品轮换制度,导致部分药品长期未使用而过期。
01
轮换操作不规范
未按照规定进行药品轮换,导致新药无法及时进入急救药品库,旧药未及时处理。
02
03
储存条件影响
温湿度环境超标
药品性质变化
温湿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药品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影响药品的有效性。
01
药品受潮
湿度过高会导致药品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药品受潮、霉变,无法正常使用。
02
细菌滋生
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下,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容易滋生并污染药品。
03
设备维护周期不当
急救药储存设备如冰箱、干燥柜等若长期不进行维护,可能出现故障,导致储存条件失控。
设备故障
温度波动
湿度失控
设备维护不当可能导致储存温度波动,使药品反复受到冷热冲击,加速药品变质。
设备故障还可能导致湿度失控,使药品受潮或过度干燥,影响药品质量。
不同种类的急救药品若未按照规定的区域进行分区储存,容易导致药品混乱,难以快速找到所需药品。
分区管理界限模糊
药品混乱
分区管理不明确,可能导致不同药品之间发生交叉污染,影响药品的纯净度和有效性。
交叉污染
未进行分区管理,可能导致部分药品长期未被使用而超过有效期,造成浪费。
药品过期
04
药品属性特点
特殊包装保存难度
药品包装易破损
有效期限制
储存条件苛刻
急救药品通常采用特殊包装,如泡罩、铝箔、真空等,但这些包装易于在运输、储存等环节中破损,影响药品质量。
部分急救药品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储存,一旦储存条件发生变化,药品的效力、稳定性等会受到影响。
急救药品通常具有较短的有效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用完毕,否则会造成浪费。
不同品类稳定期差异
稳定性差异大
不同种类的急救药品具有不同的稳定性,有的药品在长时间储存后品质基本不变,而有的药品则极易失效。
有效期差异显著
品质变化难以预测
不同种类的急救药品有效期差异很大,有的仅有数月,有的则可达数年。
部分急救药品在有效期内品质也会发生变化,如含量下降、产生有毒物质等,这些变化难以预测。
1
2
3
库存基数设置失衡
库存基数难以确定
由于急救药品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关键时刻又必不可少,因此库存基数的设置十分困难。
01
库存积压与短缺并存
一些急救药品由于使用频率低,容易造成库存积压,而另一些药品则可能因供应不足而出现短缺。
02
库存周转率低
急救药品的库存周转率通常较低,导致药品在库时间长,增加了过期风险。
03
05
监测系统漏洞
自动预警功能缺失
药品过期未及时发现,无自动预警机制提醒。
预警机制缺失
预警条件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导致预警不准确。
预警条件设置不当
即使有预警,但未能及时处理或响应,导致问题扩大。
预警响应流程不完善
人工盘点频率不足
盘点人员培训不足
盘点人员不熟悉药品有效期管理,导致盘点不准确。
03
盘点过程中存在漏洞,未能全面检查药品有效期。
02
盘点流程不规范
盘点周期过长
人工盘点频率过低,药品过期后无法及时发现。
01
信息共享链条断裂
药品采购、入库、使用等各环节信息未实现共享。
各部门信息不互通
信息传递不及时
信息记录不完整
药品过期信息未能及时传递至相关部门或人员。
药品信息记录不全面,无法追踪药品流向和有效期。
06
应对策略优化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