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器械清洗操作规范
演讲人:
日期:
06
质量控制机制
目录
01
预处理流程
02
清洗实施方法
03
消毒灭菌要求
04
质量检查体系
05
包装灭菌管理
01
预处理流程
污染器械分类标准
材质分类
根据器械的材质进行分类,如金属、塑料、橡胶等。
03
根据器械种类进行分类,如手术刀、止血钳、注射器等。
02
器械种类分类
污染程度分类
根据污染程度将感染器械分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三类。
01
初步冲洗操作规范
使用流动水对感染器械进行初步冲洗,去除表面污染物。
冲洗方法
冲洗时间应不少于30秒,确保彻底冲洗干净。
冲洗时间
冲洗时需防止水花飞溅,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
注意事项
酶解处理应用场景
酶解剂选择
根据污染程度和器械材质选择合适的酶解剂。
01
酶解时间
按照酶解剂说明书要求的时间进行酶解处理。
02
温度控制
酶解处理时需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酶解效果。
03
02
清洗实施方法
机械清洗设备配置
清洗槽
清洗喷头
清洗篮筐
清洗架
选用不锈钢或塑料材质,尺寸适宜,便于清洗和消毒。
能够产生高压水流,将污染物冲洗干净。
用于装载医疗器械,便于清洗和沥干。
用于固定医疗器械,确保清洗时不会移动或损坏。
穿戴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围裙等,确保清洗区域干净、通风良好。
准备工作
将医疗器械浸泡在含酶的清洁剂中,分解有机物和蛋白质。
清洁剂浸泡
用流动水冲洗医疗器械表面的污染物,去除大块杂质。
初步冲洗
01
03
02
手工清洗操作步骤
用软毛刷或海绵刷洗医疗器械表面和缝隙,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
刷洗和冲洗
将清洗干净的医疗器械放入消毒槽中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处理
04
05
频率
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频率,一般为40kHz左右。
时间
清洗时间应根据医疗器械的复杂程度和污染程度来确定,一般不少于5分钟。
温度
超声波清洗时水温应控制在45℃以下,以免损坏医疗器械。
清洗剂
选择适合医疗器械材质和污染类型的清洗剂,确保清洗效果。
超声波清洗参数设置
03
消毒灭菌要求
高温灭菌适用条件
耐高温、耐湿热的物品,如金属、玻璃、陶瓷等。
物品材质
通常温度为121℃,时间维持在15-30分钟,确保灭菌效果。
灭菌温度与时间
需达到一定的蒸汽压力,以确保温度均匀分布。
蒸汽条件
化学消毒剂选择标准
消毒效果
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01
安全性
对人体无害,对物品无腐蚀性或损害。
02
作用时间
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
03
稳定性
与其他物品接触后不易发生化学反应,保持稳定的消毒效果。
04
低温灭菌技术应用
湿度控制
在低温灭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湿度,以保证灭菌效果。
03
通常在低温下,如-20℃至60℃之间,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根据具体灭菌设备和物品而定。
02
灭菌温度与时间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热的物品,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精密器械等。
01
04
质量检查体系
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
检查器械关节和缝隙
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应洁净,无血渍、污渍、锈迹等残留物。
需特别注意清洗器械的关节、缝隙、齿槽等难以清洗的部位,确保没有残留物。
目测检查操作规范
检查清洗用水的质量
清洗用水应为纯净水或去离子水,水质需符合相关标准。
检查器械的完好性
清洗过程中应检查器械的完好性,如有损坏应及时更换。
ATP生物检测流程
采样
样品处理
检测
结果判断
使用ATP拭子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采样,确保拭子充分接触器械表面。
将采样后的拭子放入ATP反应试剂中,按说明书操作处理样品。
使用ATP生物发光检测仪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结果。
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清洗效果,ATP含量越高表示清洁程度越低。
蛋白残留检测标准
采样方法
采用专用的蛋白残留采样器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采样。
01
检测方法
采用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法检测蛋白残留量,如紫外分光光度法、酶联免疫法等。
02
结果判定
根据相关标准或规范,判断蛋白残留量是否达标,确保清洗效果符合要求。
03
后续处理
若蛋白残留量超标,需重新清洗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进行处理。
04
05
包装灭菌管理
灭菌包装材料选择
应选择具备有效阻隔微生物、灭菌剂穿透以及保持无菌状态的包装材料。
灭菌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和与器械的相容性。
包装材料性能
根据灭菌物品的大小、形状和灭菌方式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规格。
包装材料规格
灭菌标识规范要求
灭菌标识位置
灭菌标识应放置在易于查看且不影响物品使用的位置,确保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都能清晰可见。
03
灭菌标识应包含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号、灭菌日期和有效期等关键信息。
02
灭菌标识内容
灭菌标识种类
使用易于识别和追踪的灭菌标识,如标签、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