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异常(一);;一、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1.骨盆异常与胎头俯屈不良
多见于男型骨盆与类人猿型骨盆,入口平面前半部较狭窄,后半部较宽,可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入盆。这两种类型的骨盆多伴有中骨盆狭窄,阻碍胎头内旋转,容易发生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
扁平骨盆及均小骨盆容易使胎头以枕横位衔接,伴胎头俯屈不良、内旋转困难,使胎头枕横位,胎头嵌顿在中骨盆形成持续性枕横位。
;2.其他异常
宫颈肌瘤、头盆不称、前置胎盘、子宫收缩乏力、胎儿过大或过小以及胎儿发育异常等均可影响胎头俯屈及内旋转,形成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1.临床表现
(1)产程进展异常
宫缩乏力:胎头枕后位衔接导致俯屈不良、下降缓慢,宫颈扩张受阻,反射性刺激内源性缩宫素释放不足,易引发协调性宫缩乏力。
第二产程延长:初产妇平均延长2小时,经产妇平均延长1小时。
(2)产妇自觉症状
肛门坠胀与排便感:胎儿枕部压迫直肠,产妇过早出现排便感。
过早使用腹压:宫口未开全时用力,导致体力消耗、宫颈前唇水肿,进一步阻碍胎头下降,形成产程停滞。
;2.腹部检查
前腹壁容易触及胎儿肢体,胎背偏向母体后方或侧方,且胎心多易在胎儿肢体侧闻及。;3.阴道检查与肛门检查
(1)阴道检查要点
盆腔特征:枕后位时盆腔后部空虚。
胎方位判断
胎头矢状缝与骨盆横径一致,后囟位于骨盆左侧为枕左横位,位于右侧为枕右横位。
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左斜径,前囟在骨盆右前方、后囟在左后方为枕左后位;反之,矢状缝位于右斜径,前囟在左前方、后囟在右后方为枕右后位。
特殊情况处理:若宫口开全后胎头水肿、颅骨重叠致颅缝及囟门触不清,可通过胎儿耳郭位置(耳屏朝向)判断胎方位。
;3.阴道检查与肛门检查
(2)肛门检查要点
操作规范:检查前用消毒纸覆盖阴道口,戴手套蘸润滑剂后伸入直肠;
检查目的:通过了解骨盆后部情况,协助确定胎方位。;4.超声检查
探测方法:通过超声观察胎头枕部及眼眶方位;
临床价值:可明确胎头在盆腔内的具体位置,辅助判断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无头盆不称的情况,大多数枕后位及枕??位在强有力的宫缩作用下,可使胎头枕部向前旋转90°~135°成为枕前位。
若分娩过程中不能自然转为枕前位者,其分娩机制有以下几种:
1.枕后位
2.枕横位;1.枕后位的分娩机制左或右枕后位内旋转时向后旋转45°成为正枕后位
(1)俯屈良好:胎头继续下降至前囟抵达耻骨联合下时,以前囟为支点,继续俯屈,自会阴前缘先娩出顶部及枕部,随后胎头仰伸,经过耻骨联合下后,相继娩出额、鼻、口、颏。此种分娩方式是枕后位经阴道助产最常见的方式。
(2)俯屈不良:胎头以较大的枕额周径旋转,分娩较前者更加困难,除少数产力好、胎儿小能以正枕后位自然娩出外,一般均需手术助产。往往胎头额部先拨露,当鼻根出现在耻骨联合下缘时,以鼻根为支点,胎头先俯屈,使前囟、顶部及枕部相继从会阴前缘娩出,胎头再发生仰伸,自耻骨联合下相继娩出额、鼻、口及颏;;2.枕横位的分娩机制
一般能经阴道分娩,但多需用手或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协助将胎头转成枕前位后娩出。
枕横位在下降过程中内旋转受阻或枕后位仅向前旋转45°可发展为持续性枕横位,应当警惕。;1.对产程的影响
持续性枕后(横)位易导致第二产程胎头下降延缓甚至停滞。若未及时处理会导致第二产程延长。
2.对母体的影响
容易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引起产程延长。若胎头长时间压迫软产道,可发生缺血坏死脱落;邻近脏器受压,如膀胱麻痹可致尿潴留,甚至发生生殖道损伤或瘘。
阴道手术助产机会增多,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发生率增高。
3.对胎儿的影响
第二产程延长及手术助产概率增加,易致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等,使围产儿死亡率增高。;原则:
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无骨盆异常、胎儿不大时,可试产,应严密观察产程,注意宫缩强度、宫口扩张程度、胎头下降及胎心有无改变。;1.第一产程
(1)潜伏期:保证产妇充分休息与营养,可注射哌替啶。若宫缩乏力,可使用缩宫素。
(2)活跃期:
宫口开全之前不宜过早用力屏气。
除外头盆不称后,在宫口开大超过3~5cm可行人工破膜同时阴道检查,了解骨盆大小,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可能经阴道分娩。
如果在试产过程中出现胎儿窘迫征象或经人工破膜、静脉滴注缩宫素等处理效果不佳,每小时宫口开大<0.5cm或无进展时,应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2.第二产程
若第二产程进展缓慢,初产妇已近2小时,经产妇已近1小时,应行阴道检查确定胎方位。
若S+3及以下(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及以下)时,可先徒手将胎头枕部转向前方或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辅助将胎头转至枕前位后阴道助产。
若转成枕前位困难,亦可向后转至正枕后位产钳助产。若以枕后位娩出时,由于胎头俯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