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心外科护理核心要点与实务操作.pptx
文件大小:2.6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3.25千字
文档摘要

心外科护理核心要点与实务操作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术前护理准备

03

术中护理配合

04

术后重症监护

05

并发症专项护理

06

延续性护理体系

01

心外科护理概述

01

心外科护理概述

PART

专科护理范畴界定

6px

6px

6px

包括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手术患者的护理。

心血管外科护理

对心脏手术后患者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和护理。

重症监护护理

涉及肺部、食道、纵隔等胸部手术患者的护理。

胸外科护理

01

03

02

涉及心脏介入手术,如心脏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等。

介入手术护理

04

心脏手术护理特殊性

术前准备

术中配合

术后护理

疼痛管理

详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心理准备、营养支持、疼痛管理等。

在手术中,护士需紧密配合医生操作,确保手术器械的传递和无菌操作,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术后需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心律失常等。

心脏手术后患者疼痛剧烈,需采取有效的镇痛措施,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

患者风险评估维度

生命体征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

01

心血管功能

评估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心肌收缩力等心血管功能。

02

呼吸功能

评估患者肺部通气功能和氧合能力,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

03

肾功能

监测患者尿量、尿比重等指标,评估肾功能,预防急性肾损伤。

04

02

术前护理准备

PART

动脉血压监测

中心静脉压监测

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及时发现血压异常波动,预防低血压或高血压危象。

反映右心房压力,评估血容量、心功能与血管张力状态。

血流动力学监测要点

心率与心律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确保心脏稳定。

心肌酶谱与电解质监测

了解心肌损伤程度及电解质平衡状态,预防恶性心律失常。

心理干预与宣教策略

术前心理评估

家属沟通与支持

术前宣教

术前放松训练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识别焦虑、抑郁等情绪,提供针对性心理支持。

详细讲解手术过程、麻醉方式、术后疼痛管理、康复过程等,减轻患者恐惧与焦虑。

与家属建立良好沟通,告知手术风险及预后,鼓励家属给予患者精神支持。

教授患者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缓解术前紧张情绪。

感染防控预处理

严格皮肤消毒,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术前皮肤准备

指导患者戒烟、深呼吸咳嗽,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呼吸道准备

术前禁食、禁水,预防呕吐误吸,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

消化道准备

术前导尿管、引流管等管道的管理与维护,预防尿路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导管管理

03

术中护理配合

PART

体外循环监护规范

监测体外循环的各项指标

包括血流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确保体外循环的正常运行。

维持电解质平衡

及时检测和调整电解质水平,预防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肝素抗凝管理

监测活化凝血时间,确保肝素用量合理,防止凝血。

体温管理

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低体温和高温。

提前准备手术器械

根据手术步骤和医生习惯,提前准备并检查手术器械。

迅速准确传递

在手术过程中,迅速准确地传递手术器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保持器械清洁

注意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器械清点

在手术结束前后,清点手术器械数量,确保没有遗漏。

手术器械递送流程

突发并发症应急响应

6px

6px

6px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识别突发并发症。

识别并发症

积极协助医生进行紧急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配合医生处理

出现并发症时,迅速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如紧急用药、抢救等。

紧急处理

01

03

02

详细记录并发症发生及处理过程,并及时向上级医生报告。

记录并报告

04

04

术后重症监护

PART

生命体征闭环管理

严密监测心率和心律

术后患者心率和心律的波动可能预示着潜在的生命危险,需随时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

01

呼吸监测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衰竭。

02

循环系统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评估心脏功能和外周循环状况,确保组织灌注。

03

体温管理

术后患者体温容易波动,需密切监测并调节,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04

机械通气护理标准

呼吸机管理

确保呼吸机正常运行,定期检查和调整呼吸参数,以满足患者通气需求。

气道护理

保持气道通畅,定期吸痰,防止呼吸道感染。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

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抬高床头、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口腔护理等,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脱机与拔管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调整呼吸机参数,直至患者能够自主呼吸并维持稳定的通气功能,方可脱机拔管。

血管活性药物调控

药物选择

药物剂量调整

药物副作用监测

停药指征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血管活性药物,如血管收缩剂、血管扩张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