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胃穿孔急救方法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诊断依据
01
病症概述
03
急救优先级
04
手术干预方案
05
术后监护规范
06
预防与宣教
01
病症概述
病理机制解析
外伤性胃穿孔是指由于外力导致胃壁全层或部分破裂,引起胃内容物流入腹腔。
胃壁破裂
腹腔感染
休克
胃内容物含有大量胃酸和消化酶,流入腹腔后会刺激腹膜,引起化学性腹膜炎,严重时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大量胃液和食物残渣进入腹腔,可导致腹膜大量渗出,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胃穿孔后,消化液和食物残渣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剧烈的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部或穿孔部位。
腹痛
由于腹腔感染,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等中毒性休克表现。
发热
胃穿孔后,胃肠道平滑肌受到刺激,可出现反射性恶心呕吐症状。
恶心呕吐
01
03
02
典型症状表现
大量胃液和食物残渣进入腹腔,可导致腹膜大量渗出,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等症状。
休克
04
高危人群特征
胃溃疡患者
胃溃疡患者胃壁已经受到损伤,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发生胃穿孔。
饮酒者
大量饮酒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壁压力,同时酒精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穿孔的风险。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
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会导致胃肠道黏膜受损,增加胃穿孔的风险。
胃内异物或结石者
胃内异物或结石在胃内摩擦,可损伤胃壁,增加胃穿孔的风险。
02
诊断依据
体格检查要点
胃穿孔时,腹部压痛是最常见的体征,通常位于上腹部,可伴有肌紧张。
腹部压痛
穿孔后,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反跳痛与腹肌紧张
穿孔后,肠管受到刺激,肠鸣音可能减弱或消失。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影像学诊断标准
腹部X线检查
可见膈下新月形游离气体影,这是胃穿孔的典型影像学表现。
01
腹部CT检查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的情况,包括穿孔的部位、大小以及腹腔内的积液情况。
02
腹部B超检查
B超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内的液体和游离气体,但诊断胃穿孔的特异性较低。
03
实验室辅助指标
胃液分析
通过胃液分析,可以判断胃内容物的性质,有助于胃穿孔的病因诊断。
03
胃穿孔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血生化检查可了解这些指标的变化。
02
血生化
血常规
胃穿孔后,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表示存在感染。
01
03
急救优先级
初步处理原则
识别伤口与评估伤情
判断伤口大小、深度、位置以及是否涉及腹腔污染,初步评估患者全身情况。
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感染
迅速转移患者
用清洁纱布或敷料覆盖伤口,避免污染物进入腹腔,减少感染风险。
将患者迅速转移至安全、干净的场所,准备进一步处理。
1
2
3
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监测生命体征
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充血容量和给药。
建立静脉通道
气道与循环管理
快速禁食禁水策略
禁食禁水
立即禁食禁水,减少胃肠内容物流出,降低腹腔污染程度。
01
胃肠减压
放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排出胃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腔压力。
02
准备手术
积极准备手术,及时修复穿孔,恢复胃肠道完整性。
03
04
手术干预方案
手术时机选择
术前准备
术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备血等准备工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03
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以确保手术安全。
02
稳定性评估
早期手术
尽早进行手术,以减少感染、腹膜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01
腹腔镜探查流程
采用全身麻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感。
麻醉方式
探查顺序
探查方法
先全面探查腹腔,确定穿孔位置、大小及周围情况。
通过腹腔镜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评估,确保无遗漏的病变。
穿孔修补技术要点
根据穿孔大小选择适当的修补材料,如缝合线、网片等。
修补材料选择
可采用直接缝合、网膜覆盖、胶封闭等多种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修补方法
修补完成后需仔细检查修补部位是否牢固、有无渗漏,确保修补效果。
修补后检查
05
术后监护规范
并发症监测清单
休克
监测患者是否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01
腹腔感染
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腹部压痛、反跳痛等感染症状。
02
胃瘘
检查手术部位是否有胃液或食物漏出,以及引流物的性质和量。
03
肠梗阻
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
04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甲硝唑等。
可通过静脉滴注或口服给药,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在术后24小时内开始使用抗生素,并持续使用至患者体温正常、白细胞计数恢复等感染症状消失后3-5天。
根据患者体重、年龄、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生素剂量,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
抗生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