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急救包扎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常用包扎技术分类
01
创伤急救基础概念
03
特殊创伤处理规范
04
止血材料与工具使用
05
急救流程执行要点
06
并发症预防与管理
01
创伤急救基础概念
创伤类型与分级标准
创伤类型
包括切割伤、撕裂伤、挫伤、刺伤、压伤等。
01
创伤分级标准
根据伤口深度、面积、污染程度、出血情况等,将创伤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02
伤口评估
应评估伤口的位置、大小、形状、深度、出血情况、污染程度等,以便制定处理方案。
03
包扎目的与基本原则
保护伤口、减少感染、止血、减轻疼痛、固定敷料等。
包扎目的
基本原则
包扎材料
快、准、轻、牢、密。快即动作迅速;准即准确包扎伤口;轻即避免过度压迫伤口;牢即包扎要牢固;密即敷料与伤口之间要密贴。
常用的有绷带、纱布、三角巾、胶布等,应选用无菌、无纺布或经过消毒的材料。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用于各种创伤的包扎,如切割伤、撕裂伤、挫伤等。
适应症
对于伤口内有异物、骨折端外露、伤口出血不止等情况,应先进行相应处理,再进行包扎。对于烧伤、冻伤等特殊情况,应选用相应的处理方法,不宜盲目包扎。
禁忌症
01
02
02
常用包扎技术分类
环形包扎法操作要点
环形包扎法适用于手腕、肢体等部位,缠绕若干圈,将绷带固定。
适用于肢体粗细相等的部位
利用绷带的张力固定敷料,防止其脱落或移动。
确保绷带起始与结束位置重叠,防止绷带滑脱。
固定敷料
绷带应适度紧绷,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过松则无法起到固定作用。
避免过紧或过松
01
02
04
03
绷带起始与结束位置重叠
螺旋包扎法适用场景
螺旋包扎法主要用于上臂、大腿等部位,通过螺旋形缠绕,使绷带更加贴合身体。
适用于肢体粗细不等的部位
缠绕时绷带与身体保持一定角度,利用绷带的张力固定敷料。
绷带与身体保持一定角度
螺旋包扎法能够覆盖较长的伤口,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适用于较长伤口的包扎
绷带末端应固定在伤口附近,避免翘起引起不适。
避免绷带末端翘起
8字包扎法特殊应用
适用于关节部位的包扎
8字包扎法主要用于肘部、膝部等关节部位的包扎,通过8字形缠绕,使绷带更加贴合关节。
绷带交叉缠绕
在关节弯曲处,绷带需交叉缠绕,以更好地固定敷料并防止绷带滑脱。
适用于手指等细小部位的包扎
8字包扎法也可用于手指等细小部位的包扎,通过多次缠绕,使绷带更加贴合伤口。
避免绷带过紧或过松
同样需要避免绷带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过松则无法起到固定作用。
03
特殊创伤处理规范
骨折固定与加压包扎
6px
6px
6px
判断骨折部位、类型及是否伴有血管、神经损伤。
骨折类型识别
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和肿胀。
加压包扎技巧
使用夹板、绷带或替代品进行固定,避免骨折部位移动。
临时固定方法
01
03
02
保持固定,避免二次损伤,及时送医治疗。
送医注意事项
04
烧伤创面覆盖技巧
烧伤程度评估
创面保护原则
创面覆盖方法
烧伤处理误区
判断烧伤深度、面积及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
避免创面感染,减轻疼痛,减少体液渗出。
使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片覆盖创面,避免使用易粘连的敷料。
避免涂抹油脂、牙膏等物品,以免加重感染。
避免异物进一步深入,减轻疼痛,防止感染。
紧急处理原则
根据异物类型及刺入部位,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出异物。
异物取出方法
01
02
03
04
了解刺入异物的种类、形状及刺入深度。
异物类型与部位判断
进行破伤风预防,根据异物污染情况使用抗生素。
送医后处理
异物刺入应急处理
04
止血材料与工具使用
纱布绷带选择标准
应选用纯棉纱布,因为纯棉纱布吸水性好、柔软、对皮肤无刺激。
纱布材质
选择适当的绷带压力,以达到既能止血又能避免影响血液循环的效果。
绷带压力
根据伤口大小选择合适的绷带尺寸,确保能够完全覆盖伤口并固定。
绷带尺寸
止血带选择
根据伤口部位和出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带。
01
绑扎方法
将止血带紧绑在伤口的近心端,避免直接压迫伤口。
02
绑扎时间
每隔40-60分钟放松一次止血带,以免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03
标记与记录
在止血带上标记绑扎时间,并记录放松和重新绑扎的时间。
04
止血带正确操作流程
新型敷料应用场景
创伤面较大
对于创伤面较大的伤口,传统纱布绷带难以覆盖,可采用新型敷料进行覆盖。
02
04
03
01
感染风险较高的伤口
新型敷料通常具有抗菌性能,可降低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
渗液较多的伤口
新型敷料具有更好的吸收性能,可吸收伤口渗液,保持伤口干燥。
慢性伤口
对于难以愈合的慢性伤口,新型敷料可提供持久的湿润环境,促进伤口愈合。
05
急救流程执行要点
现场评估与风险控制
快速评估伤情
迅速判断患者的意识、呼吸、循环等重要体征,确定伤口的位置、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