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关于风湿病,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病变反复发作可引起心瓣膜病.
B、皮肤出现环形红斑
C、常引起关节炎症并造成关节僵直、畸形
D、诊断性病变是风湿小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风湿病可出现皮肤环形红斑,病变反复发作可累及心瓣膜引起心瓣膜病,其诊断性病变是风湿小体。而风湿病引起的关节炎症一般为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炎,很少造成关节僵直、畸形,类风湿关节炎常引起关节僵直、畸形。
2.下列有关炎症的理解,哪项不正确.
A、凡是炎症都运用抗菌素抗炎
B、炎症既有局部反应,又有全身反应
C、血管反应是炎症的中心环节
D、炎症对机体有利,又有潜在危害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并非所有炎症都由细菌感染引起,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炎症,使用抗菌素抗炎无效。炎症对机体有利又有潜在危害,炎症既有局部反应又有全身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的中心环节。
3.以下哪个不是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A、与组织无明显分界
B、难切除干净
C、瘤细胞直接侵入周围组织
D、有完整包膜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浸润性生长是指肿瘤细胞长入并破坏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没有完整包膜,所以难切除干净,A、B、C选项均是浸润性生长的特点,而有完整包膜是膨胀性生长的特点,故答案选D。
4.能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体液因子是
A、儿茶酚胺
B、激肽
C、心肌抑制因子
D、前列环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前列环素主要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心肌抑制因子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儿茶酚胺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激肽主要参与血管舒张等过程。
5.下列组织或细胞再生能力最强的是
A、鳞状上皮
B、横纹肌
C、心肌
D、神经细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鳞状上皮属于被覆上皮,这类组织再生能力较强。横纹肌组织再生能力很弱,损伤后多由瘢痕组织修复。心肌再生能力极弱,损伤后一般由瘢痕组织替代。神经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一旦破坏则永久性缺失,不能再生。所以再生能力最强的是鳞状上皮,答案选A。
6.构成血栓头部的主要成分是
A、纤维蛋白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血栓头部主要由血小板黏集而成,呈灰白色小结节,称为白色血栓。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起始成分,在血栓头部起关键作用。而红细胞是构成血栓体部的主要成分;纤维蛋白是构成血栓尾部的主要成分;白细胞在血栓形成中一般较少起主要作用。
7.儿童型肺结核的病变特点为
A、原发综合征
B、液化播散
C、结核球
D、血道播散少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儿童型肺结核的病变特点为原发综合征,原发综合征是原发性肺结核的典型病变,由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组成。儿童初次感染结核杆菌,多在肺内形成原发病灶,细菌很快侵入淋巴管,循淋巴流到所属肺门淋巴结,引起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炎,表现为原发综合征。结核球多见于成人,血道播散在儿童型肺结核并不少见,液化播散不是儿童型肺结核的典型病变特点。
8.关于DIC实验室检查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出血时间缩短
B、出血时间延长
C、“3P”实验阴性
D、血小板数量增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可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出血时间缩短一般不是DIC的表现,A选项错误。DIC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3P”试验多为阳性,C选项错误。DIC时血小板数量进行性减少,D选项错误。
9.癌的镜下特点主要为:
A、细胞多,分散于间质中,间质和血管均丰富
B、细胞呈弥漫分布,细胞间有网状纤维穿插包绕
C、细胞丰富,分散于间质中,不形成集团,间质少,血管多
D、细胞呈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巢之间有间质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镜下癌组织主要呈现为癌细胞呈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巢之间有间质。选项A描述的细胞多分散且间质和血管均丰富不符合癌的典型镜下特点;选项B细胞弥漫分布且有网状纤维穿插包绕不是癌的主要镜下特征;选项C细胞丰富分散、间质少血管多也不准确。所以正确答案是D。
10.组织坏死后合并腐败菌的感染,称为.
A、凝固性坏死
B、溃疡
C、坏疽.
D、液化性坏死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组织坏死后合并腐败菌的感染称为坏疽。坏疽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液化性坏死是坏死组织迅速溶解、液化,主要见于脑软化等。溃疡是皮肤或黏膜表面组织的坏死脱落形成的缺损。凝固性坏死是蛋白质凝固,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如心肌梗死等。
11.下列哪个不是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A、压迫
B、内分泌紊乱
C、阻塞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