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前列腺盆腔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pdf
文件大小:3.26 M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0
总字数:约8.02千字
文档摘要

前列腺盆腔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protatiti,CP)是青壮年男性最常

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以下尿路症状、疼痛、性功能障碍等为临床表现,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分类将前列腺炎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

腺炎(acutebacterialprotatiti,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chronicbacterialprotatiti,C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chronicnonbacterialprotatiti,CNP)、前列腺痛

(protatodynia,P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titute

ofHealth,NIH)分类中将CNP和PD两者合称为III型前列腺炎即慢

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hronicprotatiti/chronic

pelvicpainyndrome,CP/CPPS),此型患者约占所有前列腺炎的

90%?95%。与传统分类相比,NIH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CP的诊断

效率和治疗效果,但两种分类方法均与临床脱节,如“四杯法”、NIH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hronicprotatitiymptomindex,

NIH-CPSI)评分等诊断及疗效评判标准临床使用较少。实际临床工作

中形成了过度依赖于前列腺液(expreedprotaticecretion,

EPS)白细胞数目进行诊断和疗效评判的误区,治疗中滥用抗生素药

物的现象十分普遍,但疗效甚微。因此,临床上亟待建立简便、快捷

的诊断及疗效评判标准。

2011年6月“中国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标准与疗效评判协作组”

在合肥成立,协作组旨在通过开展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及多中心研究,

探索基于症状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标准。协作组专家认为,III型前列腺

炎(CP/CPPS)是以会阴部、下腹部等部位长期反复的疼痛或不适,

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下尿路症状,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生育能

力下降,精神、心理症状等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因此,协作组建议

将III型前列腺炎(CP/CPPS)称为“前列腺综合征”,强调这一综合

征是指排除了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他疾病所致,具有下腹部、盆腔及会

阴部疼痛和(或)排尿异常症状的一组前列腺相关的临床表现。在此

基础上,经过多中心长期实践研究及专家反复讨论,协作组专家形成

了新的诊治共识,认为将“前列腺综合征”更名为“前列腺盆腔综合

征(protate-pelvicyndrome,PPS)更为准确。它涵盖传统分类

的CNP、PD以及NIH分类中的CP/CPPSo该共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医

生及患者对PPS的认识及理解,有助于提高临床对该综合征的正确诊

断和治疗率,避免过度诊疗,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前列腺盆腔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自2020年制定以来,得到

了众多泌尿外科医生的肯定和推荐,因此制定2024年新版共识,以

帮助泌尿外科医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综合征,指导临床诊疗。

01

流行病学

研究表明,35%?50%的男性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会受到前列腺炎症

状的影响,其中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不同国家报告的

前列腺炎发病率不同,在中国,15?60岁男性中发生前列腺炎症状的

患者占8.4%oCP/CPPS发病可能与生活方式、性活动、精神因素等相

关。

2、发病机制

PPS的病因假说主要基于III型前列腺炎(CP/CPPS)的前期研究,

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广泛认同的观点是该疾病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因

素引起,也可能是几种因素相互影响并发挥关键作用所致。炎症介导

的盆底神经肌肉异常活动和下尿路上皮细胞发生功能障碍被认为是

PPS的主要发病原因,其他可能的因素还包括免疫异常、神经内分泌

异常、心理因素等。

1下尿路上皮功能障碍

下尿路上皮保护因子、损害因子和尿液中阴、阳离子形成复杂的

微环境,此微环境影响的靶器官包括前列腺、尿道和膀胱。下尿路上

皮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下尿路中潜在伤害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平

衡受到破坏而导致的。CP/CPPS与间质性膀胱炎在临床表现、K+敏感

试验、药物治疗等方面相似,推测两者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一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