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工作流程标准化实施体系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现场安全评估
01
接警调度机制
03
基础生命支持
04
转运前准备
05
途中医疗监护
06
院际交接标准
01
接警调度机制
紧急呼叫应答规范
呼叫转接
对于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呼叫,应迅速转接至相应部门或人员。
03
接警人员需快速响应,礼貌用语,了解病情,记录关键信息。
02
呼叫受理
接入方式
采用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接入,确保紧急呼叫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01
病情分级判定标准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将患者分为不同等级,以便采取不同救治措施。
病情分级
依据权威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判定。
判定依据
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医护人员或调度员进行判定,确保准确性。
判定人员
资源调度优先级设定
优先级原则
根据病情分级结果,确定救治资源的优先级,确保重症患者优先得到救治。
01
资源调配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配救护车、医护人员等资源,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02
动态调整
根据救治现场情况,适时调整资源调度方案,提高救治效率。
03
02
现场安全评估
环境危险源排除流程
初步评估
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排除
复查确认
包括现场环境、患者数量、危险源等,判断是否存在直接威胁患者或急救人员安全的因素。
对现场进行详细检查,识别可能导致患者或急救人员受伤的所有潜在危险源。
采取适当措施消除或控制已识别的危险源,如关闭电源、移除易燃易爆物品等。
在危险源排除后,再次评估现场安全状况,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意识状态分级
6px
6px
6px
患者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对周围环境有清晰的认识。
清醒状态
患者对声音、疼痛等刺激无反应,无法唤醒,需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昏迷状态
患者处于睡眠状态,但能够唤醒并回答问题,停止刺激后又会进入睡眠状态。
嗜睡状态
01
03
02
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幻觉、躁动不安等症状,需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谵妄状态
04
急救资源配置核查
急救设备
检查是否备有必要的急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并确认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通讯与转运工具
检查通讯设备是否畅通,以便及时联系医疗单位或转运患者,同时确认转运工具(如担架、救护车等)是否准备妥当。
急救药品
核查急救药品是否齐全,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常用急救药品,并检查药品有效期及质量。
急救人员
确认现场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急救人员,并评估其专业技能和急救经验,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急救工作。
03
基础生命支持
ABC急救原则实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
A(Airway)
检查患者呼吸,如无呼吸或呼吸异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B(Breathing)
检查患者循环情况,如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C(Circulation)
止血包扎标准操作
止血
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采用直接压迫、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方法进行止血。
01
包扎
选择合适的包扎材料,对伤口进行包扎,以保护伤口并减少感染风险。
02
固定
对于骨折或关节脱位,需进行临时固定,以减少疼痛和进一步损伤。
03
心肺复苏技术要点
复苏药物应用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复苏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03
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进行人工呼吸,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氧气。
02
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
掌握正确的按压部位、频率和深度,确保按压有效。
01
04
转运前准备
患者固定装置选择
适用于平稳转运,如床与床之间的转运。
负压吸盘
担架
救护车转运床
适用于平坦且距离较远的转运,如急诊室与手术室之间的转运。
适用于院前急救和长途转运,具备氧气、心电监护等医疗设备接口。
检查电极片、导联线是否完好,电量是否充足,确保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
心电监护仪
检查氧气瓶是否充满、管道是否畅通,调试参数是否合适,确保患者呼吸顺畅。
呼吸机
检查除颤器性能,确保电极板完好、电量充足,以应对突发心脏骤停。
除颤器
医疗设备预检流程
转运路线规划策略
常规路线
根据患者病情、转运设备和人员能力,选择最快捷、安全的路线。
01
备用路线
针对可能出现的道路封闭、交通拥堵等紧急情况,制定备用路线,确保转运顺利进行。
02
紧急路线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紧急情况,开辟专门路线,确保患者能够迅速到达救治地点。
03
05
途中医疗监护
血压
持续或定时监测,确保患者血压稳定。
01
心率
持续监测,以及时发现心率异常。
02
呼吸
监测呼吸频率和深度,确保呼吸道通畅。
03
体温
定时测量体温,防止体温过高或过低。
04
生命体征监测频率
应急药品使用规范
确保随时可用,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
急救药品
药品管理
用药记录
专人负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