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案例查房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疾病概述
01
病例概况
03
诊断分析
04
治疗过程
05
护理要点
06
讨论总结
01
病例概况
患儿基本信息
男/女
性别
xx周
胎龄
xxxx年xx月xx日
出生日期
xxxx克
体重
自然分娩/剖腹产
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剖腹产
分娩方式
主诉
发热、反应差、嗜睡等
01
孕母病史
妊娠期间感染、用药、胎膜早破等
02
产时病史
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胎儿窘迫、产程延长等
03
出生后病史
是否有窒息、抢救史,以及早期喂养情况等
04
入院主诉与病史
07
06
05
04
03
02
01
皮肤:黄疸、瘀斑、瘀点、硬肿等
体温:发热或体温不升
精神状态:嗜睡、萎靡、易激惹等
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呼吸暂停、发绀等
循环系统:心率增快、心音低钝、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
消化系统:喂养困难、腹胀、呕吐、便血等
血液系统:出血倾向,如颅内出血、肺出血等
临床表现与体征
08
其他:肝脾肿大、四肢末梢发凉等
02
疾病概述
新生儿败血症定义
01
新生儿败血症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
02
早期诊断依据
反应差、嗜睡、体温异常、少吃、少哭、少动、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等症状,足月儿发热多见,而早产儿体温常不升。
常见病原体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我国多年来一直以葡萄球菌最多见,近年来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增多,其他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等。
常见病原体
病原菌可经产道、脐部、皮肤、胎膜等侵入新生儿体内,也可因母亲孕期感染或污染羊水而导致胎儿感染。
病原菌侵入途径
高危因素与发病机制
高危因素
发病机制
包括母亲孕期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粪吸入、脐部感染等,以及新生儿自身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胎膜早破、皮肤感染等。
新生儿免疫功能不成熟,体内补体不足,调理素活性低,白细胞吞噬能力低下,因此容易发生感染。同时,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病原菌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导致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03
诊断分析
诊断标准解读
反应差、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少吃、少哭、少动、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等症状。
临床表现
血常规检查
血培养
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或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计数常减低。
是确诊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手段,但阳性率较低,需多次进行。
生化指标
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升高,血小板减少,血白蛋白降低。
血气分析
可能出现酸中毒、低氧血症等。
脑脊液检查
对于疑似败血症合并脑膜炎的患儿,应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
微生物学检查
血培养、尿培养等,有助于确诊和选用敏感抗生素。
实验室检查结果
鉴别诊断要点
后者常有胎儿宫内窘迫或出生窒息史,无感染表现。
与胎粪吸入综合征相鉴别
新生儿肺炎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啰音等症状,但血培养常阳性。
与新生儿肺炎相鉴别
颅内出血常有产伤史,表现为嗜睡、昏迷、惊厥、呼吸不规则等症状,但无全身感染表现。
与新生儿颅内出血相鉴别
04
治疗过程
抗生素使用原则
早期使用
联合用药
针对性用药
用药剂量和疗程
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尽早使用抗生素,以控制病情进展。
根据血培养、尿培养等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以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生长。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增强抗菌效果,减少耐药性产生。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确保用药剂量和疗程足够,避免病情反复或产生耐药性。
支持治疗方案
保暖措施
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避免低体温导致病情恶化。
01
营养支持
通过静脉营养或母乳喂养等方式,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增强新生儿免疫力。
02
呼吸支持
对于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可给予氧气吸入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
03
循环支持
对于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新生儿,可给予扩容、强心等循环支持。
04
疗效监测指标
生命体征
实验室指标
临床症状
并发症监测
密切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定期复查血常规、血培养、尿培养等实验室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
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食欲、哭声等临床症状,以判断病情是否好转。
注意监测新生儿是否出现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等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
05
护理要点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每天用紫外线消毒。
环境消毒
采取床边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接触患儿后要彻底洗手。
隔离措施
01
02
03
04
在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并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
严格无菌操作
密切监测感染指标,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
感染监控
感染防控措施
生命体征观察
6px
6px
6px
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