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常见疾病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抑郁障碍
01
焦虑性障碍
03
双相情感障碍
04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
05
强迫及相关障碍
06
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虑性障碍
01
定义与核心症状
01
定义
焦虑性障碍是一种以过度担忧和恐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患者常常感到紧张和不安。
02
核心症状
患者常常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伴随身体症状,如头痛、胃痛、心悸等。
诊断标准与评估工具
诊断标准
依据DSM-5标准,焦虑症需要满足一系列症状标准、病程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
01
评估工具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贝克焦虑量表(BAI)等。
02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β受体阻滞剂等,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治疗方法与干预手段
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
心理治疗
家庭支持、睡眠调整、锻炼和放松技巧等社会支持和生活方式调整,也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社会支持与生活方式调整
抑郁障碍
02
临床表现特征
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
意志活动减退
认知功能损害
患者常常出现情绪低落、沮丧、苦闷,唉声叹气或哭泣,有时感到自己无用、无助、无望。
患者感到脑子变得迟钝,反应慢,思考问题困难,对日常事物缺乏兴趣,严重时会出现言语减少、语速减慢甚至沉默。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而持久的抑制,表现为行动缓慢、懒散、不想做事、不愿与周围人接触交往等。
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抽象思维能力差等。
抑郁障碍的发生与遗传有较大关系,家族中有抑郁病史的人患抑郁障碍的风险较高。
抑郁障碍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降低,导致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状。
长期处于压力、紧张、生活事件等负性环境中,容易引发抑郁障碍。
自卑、自责、悲观等消极的心理特质容易使人陷入抑郁状态。
病因与风险因素
遗传因素
生化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
药物治疗与心理疗法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物如SSRI类、SNRI类、NDRI类等,能够改善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缓解抑郁症状。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药物副作用和依赖性。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应对负性事件的能力,缓解抑郁症状。同时,心理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药物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双相情感障碍
03
躁狂与抑郁交替表现
01
躁狂症状
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强、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睡眠需求减少、性欲亢进、具有冲动行为等。
02
抑郁症状
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早醒、食欲减退等。
分型
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前者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后者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
病程分型与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
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症状表现,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的情况,是否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同时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物质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
鉴别诊断
应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物质依赖等疾病进行鉴别。
情绪稳定剂使用规范
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根据患者症状及药物耐受性选择使用。
常用药物
用药原则
注意事项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对于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应权衡利弊,谨慎用药。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
04
阳性症状
幻觉、妄想、紊乱的言语和行为,以及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01
阴性症状
情感迟钝、社交退缩、语言贫乏、快感缺失等。
02
认知功能受损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
03
攻击或暴力倾向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攻击他人或暴力行为。
04
症状分型与阳性/阴性症状
抗精神病药物分类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如氯丙嗪、奋乃静等,主要用于治疗幻觉、妄想等症状。
02
04
03
01
辅助用药
如苯海索、普萘洛尔等,用于缓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如利培酮、奥氮平等,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适用于长期治疗。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如阿立哌唑、鲁拉西酮等,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少的副作用。
社会功能康复措施
家庭干预
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减轻家庭负担。
职业技能训练
如社交技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帮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治疗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和行为模式,提高社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