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日期:骨折处理原则与急救规范
CATALOGUE目录01基本原则控制02现场评估要点03急救处理技术04特殊部位处理05转运注意事项06后续护理规范
01基本原则控制
避免二次损伤机制伤口保护对于开放性骨折,应尽可能保护伤口,避免污染和二次伤害。03在搬运伤员时,应尽可能轻柔、平稳,避免过度用力或剧烈晃动,以减少伤员疼痛和损伤。02轻柔搬动稳定性保护在急救现场,首先要确保伤员和施救者的安全,避免因为急救操作不当而导致二次损伤。01
临时固定实施准则选择合适固定器材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器材,如夹板、绷带、毛巾等。01固定方法要正确固定时应尽可能保持伤员肢体平直,夹板应放在骨折部位的内外两侧,并用绷带或毛巾等加以固定。02适度加压在固定时,应适度加压,使骨折部位保持稳定,但也要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03
急性出血控制方法对于四肢出血,应尽可能将伤肢抬高,以减少出血量。抬高伤肢压迫止血止血带应用对于表浅伤口,可用清洁的纱布或绷带直接压迫出血部位,以达到止血目的。对于较大的血管出血,可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时间,避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02现场评估要点
伤肢畸形判断标准与健侧相比,伤肢出现明显的短缩。肢体短缩伤肢在关节部位出现异常的角度或弯曲。成角畸形在伤处可听到或感觉到骨头相互摩擦的声音或感觉。骨擦音或骨擦感
神经血管状态检测肢体颜色与温度与健侧对比,观察伤肢的颜色是否苍白、发绀或潮红,温度是否偏低。03观察伤肢末梢的毛细血管搏动情况,判断血液循环是否正常。02毛细血管搏动感觉异常检查伤肢是否有感觉麻木、感觉缺失或异常。01
复合伤情排查流程气道与呼吸检查伤者的气道是否通畅,呼吸是否顺畅,是否有呼吸困难。01循环系统检查伤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评估是否有休克等循环障碍。02其他部位检查全面检查伤者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伤口、出血或疼痛,避免遗漏重要伤情。03
03急救处理技术
夹板固定操作步骤选择适当长度的夹板,并垫上纱布或毛巾,以保护皮肤。准备工作固定方法注意事项将夹板放在受伤部位的两侧,用绷带或三角巾等固定,避免夹板移位。固定时要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或过松导致固定不稳。
选择宽度适中、弹性好的止血带,避免过宽或过窄。将止血带绑在伤口的近心端,即靠近心脏的一侧。每次止血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需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以避免肢体缺血坏死。使用止血带时,应标记使用时间,并注意观察肢体末端的感觉和血液循环情况。止血带使用规范止血带选择止血带位置止血时间注意事项
伤员搬运正确体位脊柱损伤搬运疑有脊柱损伤时,应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弯曲或扭转,可采用担架或木板进行搬运。颈部损伤搬运肢体骨折搬运疑有颈部损伤时,应由专人固定头部,避免颈部晃动,可采用颈托或沙袋等物品进行固定。疑有肢体骨折时,应先固定骨折部位,再进行搬运,以避免骨折端移位或加重损伤。同时,应尽量将伤肢抬高,以减少出血和肿胀。123
04特殊部位处理
脊柱骨折固定禁忌平行搬运原则在搬运过程中,应保持患者身体平直,避免脊柱弯曲或扭转。03在未经专业急救人员指导的情况下,不得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头部和脊柱部位。02禁止盲目搬动禁用软担架对于疑似或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不得使用软担架进行搬运,以避免脊柱弯曲或扭曲。01
开放创面消毒要求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清水彻底清洗伤口,去除污物和异物。清洗伤口使用碘伏、酒精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注意消毒剂的浓度和消毒时间。消毒处理消毒后,使用无菌纱布或绷带对伤口进行包扎,避免感染。伤口包扎
关节脱位复位限制禁止强行复位对于关节脱位的患者,不得强行进行复位,以免造成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的二次损伤。01麻醉下进行关节脱位复位应在麻醉状态下进行,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紧张。02手法复位为主尽可能采用手法复位,避免使用暴力或工具进行复位,以免加重关节损伤。03
05转运注意事项
车辆选择标准应配备专业医疗设备,如氧气、急救箱、担架和固定设备等,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救护车应随车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具备骨折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和监测。医护人员
途中监测指标固定情况检查固定设备是否松动或移位,确保患者转运过程中骨折部位的稳定性。03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缓解疼痛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02疼痛程度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01
医疗交接要求交接时应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和转运过程中的监测指标等信息,确保接收方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交接记录交接时应仔细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疼痛程度和固定情况等,确认患者转运前后状态一致,防止出现异常情况。交接检查
06后续护理规范
消肿止痛方案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