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
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辅助刘备,联吴抗曹,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后世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
■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创作背景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晚
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千
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了解“书”
■“书”在古代指的是书信。古人所写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信札
(zhá)”,“鸿雁传书”传的就是“信”而不是我们今天的“书”。
■“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书信
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它可以写私人之间的事,也可以写景,抒情,还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源于书信。
■“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
再次朗诵:《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情境创设
■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节目组建议我们在朗诵某些重点的句子时,可以适当的重复,以增加表现力。
■你觉得哪些句子值得我??重复诵读两遍甚至三遍?;
值得重复读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
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
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