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胚胎工程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案例.docx
文件大小:82.54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1
总字数:约1.84千字
文档摘要

《胚胎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教学案例

高二生物组芮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简述胚胎工程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技术。

二、能力目标

1.树立生命观点。运用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提高优良家畜的繁殖速率等问题,提出简单的解决思路。

2.养成科学思维。能分析论证细胞培养技术是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的基础。

3.综合运用能力。了解胚胎工程技术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同时关注最新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了解前沿科技。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大胆怀疑、小心求证、不断创新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思路】

作为新授课,学生程度较差,教研组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按照学校“三步导学”高效课堂模式整体推进,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本节课围绕一个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贯彻两个理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体现问题主线、学生主题、老师主导;紧扣五个环节:紧扣新课程标准(有目标)----问题导入(有思考)----任务驱动(有探究)----内化提升(有拓展)----创新应用(有实效)。

本节课从胚胎工程三大技术构建知识网络,通过与原有知识的链接建立体外受精模型,通过问题串、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大胆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在每一名同学的发言后,除了学生的当面质疑,老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和点评,让学生真正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探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节生物课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导言

展示1978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露易丝.布朗、1988年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两张图片,导入对胚胎工程技术的研究与思考。

积极思考

以原有知识体系引入思考,引出新课

研究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及其解读

简述胚胎工程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技术。

解读:1.树立生命观点。运用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提高优良家畜的繁殖速率等问题,提出简单的解决思路。

2.养成科学思维。能分析论证细胞培养技术是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的基础。

思考、把握重点

带着课程标准开启学习新征程

体外受精

快速快速阅读教材P60。

思考:一、受精与体外受精的逻辑关系;二、试管动物概念;三、体外受精的过程;四、体外受精的意义。

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归纳受精与体外受精的逻辑关系,阐明体外受精的关键过程和关键考点。

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总结。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胚胎移植

构建概念模型,提出问题,分组讨论,问题驱动。

1.将检验合格的胚胎移植到任何一个受体的子宫内,胚胎都能正常发育吗?如果不能,在胚胎移植前应该对受体进行怎样的处理?

2.受体会不会对来自供体的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受体与供体的血型不同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为什么?

3.胚胎移植后,经受体孕育的后代,其遗传特性与供体还是受体保持一致?为什么?

4.胚胎移植实质上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你认为这样的概括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展示,老师点评并归纳总结

研读教材,构建模型,生成问题,分组讨论,

总结回答,反馈提高。

以模型构建为载体,分组讨论生成问题,问题驱动学生的探知欲望,从而掌握胚胎移植的过程、实质地位和优点,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

胚胎分割

1.概念: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

2.繁殖方式:无性繁殖

3.注意事项:①选择发育良好的、形态正常的桑葚胚或囊胚②分割囊胚时,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积极思考,善于在比较中找到知识点的差异性

教师在胚胎移植的内容基础上总结胚胎分割技术的特点

习题精讲

见多媒体展示

回答问题

老师点评,回归教材

课堂小结

构建知识网络

课后反思

完成课后、作业反思本节课的表现、启发和收获

反思、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