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与常规针刺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及疼痛影响对比
颈肩腰腿痛是指人体颈部、肩部、腰部和腿部出现的疼痛症状。疼痛通常是由于骨骼、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或无菌性炎症引起的。肩周炎、肩袖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是典型颈肩腰腿痛来源。久坐或久站、过度使用或劳损、外伤、退行性改变、姿势不良等是导致颈肩腰腿痛的常见原因。颈肩腰腿痛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也是导致负性情绪出现并不断恶化的高危因素。关节活动受限不利于生活自理和工作。颈肩腰腿痛患者需要尽快治疗,降低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威胁2。西医治疗颈肩腰腿痛主要是缓解疼痛及相关症状,在疼痛及相关症状缓解后停止治疗,症状可能再次复发,难以根治,不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中医对缓解疼痛有多种手段和独特见解。针刺对肩颈腰腿痛的缓解效果得到临床验证。在现代医学理论支持下,针刺技术高速发展。小针刀疗法在临床多个科室得到应用,小针刀疗法对软组织疾病的治疗作用得到肯定。本研究将小针刀、常规针刺应用于颈肩腰腿痛患者,探析实施小针刀、常规针刺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23年1月—2024年1月惠安县中医院收治的10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次研究满足《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入组前,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已知晓、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
表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作者简介:李龙辉(1988—),男,福建惠安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方面的研究。
纳入标准:依据《现代颈肩腰腿痛诊断与治疗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病情;就诊时,患者自诉有肿胀、疼痛症状,活动范围受限;患者临床资料满足本次研究需要。
排除标准:患者检出严重代谢性疾病;合并甲状腺亢进、减退;心、肝、肺等脏器出现衰竭;有影响治疗的障碍,如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有恶性肿瘤疾病;依从性差。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针刺治疗。治疗期间,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将自觉疼痛及活动范围受限位置充分暴露。消毒针刺部位的皮肤,确认针刺的对应区域。使用无菌一次性毫针,规格为0.4mm×74mm。根据疼痛区域选择穴位。颈部疼痛,选择颈百劳穴、夹脊穴、大椎穴、天柱穴;肩部疼痛,选择肩井穴、肩贞穴、肩鶻穴、肩驂穴、天宗穴;腰部疼痛,选择大肠俞穴、关元俞穴、腰部夹脊穴、环跳穴;腿部疼痛,选择足三里穴、昆仑穴、委中穴、承山穴。针刺手法选平补平泻,与电针仪相连接。每次针刺时间30min,1次/d。
观察组实施小针刀治疗。治疗期间,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将自觉疼痛及活动范围受限位置充分暴露。消毒针刺部位的皮肤,对小针刀治疗位置进行标记。根据疼痛区域选择穴位,与对照组相同。为患者做小针刀治疗操作前,佩戴口罩、无菌手套,使用质量分数2%的利多卡因完成局部麻醉。标记位置进针刀,针刀治疗手法包括切、割、铲、剥等。完成针刀手法操作后,将创可贴贴在进针点,手法松解。1次/周。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2周后,评估、测量患者以下指标。(1)疗效。患者疼痛、肿胀等自觉症状消失,能够随意活动病症范围,为显效;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不对自理生活产生影响,活动范围扩大,为有效;患者症状及活动能力无改善,为无效。(2)疼痛程度。测量时间为治疗前后,测量工具为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0~10的刻度上选择,疼痛影响从低到高。(3)运动功能。测量时间为治疗前后,测量工具为Fugl-Meyer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scale,FMA)。采用FMA评价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总分分别为66分、
34分,评分高表示肢体功能恢复好。(4)血流动力学。测量时间为治疗前后,测量工具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UI100)。患者保持12h禁食,清晨抽取患者静脉血5mL,离心处理(离心半径4cm离心时间10min),取得血清,放置在-45°C环境中保存,备用。测量指标为血浆黏度、血沉速率、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运动能力、疼痛程度、血流动力学等)表示方式为,使用χ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等)表示方式为百分比,使用χ2?检验。Plt;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
表2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单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