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听力学基础知识点
一、听力的基本概念
听力是指人耳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到人耳。人耳能够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20000Hz之间,这个范围被称为可听声范围。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二、人耳的结构与功能
1.外耳
-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其独特的形状可以帮助定位声音的来源方向。
-外耳道:是一个S形的管道,长度约为2.5-3.5厘米。它可以对声波进行一定的放大和滤波,将声音传导至中耳。
2.中耳
-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为一层薄而有弹性的膜。当声波到达鼓膜时,鼓膜会随着声波振动,将声音的能量传递到中耳的听小骨。
-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它们形成一个杠杆系统,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并传递到内耳的卵圆窗。听小骨的作用是有效地将声音能量从空气传递到内耳的液体环境中。
3.内耳
-耳蜗:是内耳的听觉器官。它是一个螺旋形的结构,内部充满了淋巴液。耳蜗内有基底膜,基底膜上有感受声音的毛细胞。当声音引起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递到卵圆窗时,会引起耳蜗内淋巴液的振动,从而刺激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和半规管:主要与平衡觉有关,但它们的结构与内耳的听觉部分在解剖学上密切相关。
三、声音的物理特性与听力的关系
1.频率
-不同频率的声音在人耳中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例如,低频声音听起来低沉,高频声音听起来尖锐。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不同,在1000-3000Hz之间最为敏感。
2.强度
-声音的强度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正常谈话的声音强度大约为60dB,而摇滚音乐会等嘈杂环境中的声音强度可能达到100dB以上。人耳能够承受的声音强度有一定限度,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声音环境下会导致听力损伤。
3.音色
-音色是由声音中包含的不同频率成分及其相对强度决定的。不同的乐器发出相同音高的声音时,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人耳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出来。
四、听力损失的类型与原因
1.传导性听力损失
-原因:主要是由于外耳或中耳的病变导致声音传导障碍。例如,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在传导性听力损失中,声音无法有效地从外耳传递到内耳。
-特点: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听力损失不会太严重,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多数情况下听力可以得到改善。
2.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原因:是由于内耳的毛细胞、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病变引起的。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年龄老化(老年性耳聋)等。
-特点:这种听力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治疗相对困难。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辅助设备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听力。
3.混合性听力损失
-原因:同时存在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因素。例如,一个既有中耳炎又有内耳毛细胞损伤的患者。
五、听力测试的方法
1.纯音测听
-这是最基本的听力测试方法。通过耳机或骨导振动器向受试者播放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纯音,要求受试者在听到声音时做出反应,从而确定受试者的听阈(能够听到声音的最小强度)。纯音测听可以区分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2.声导抗测试
-主要用于评估中耳的功能。它通过测量中耳系统对声压变化的顺应性和阻力,来判断鼓膜和听小骨的活动情况。例如,中耳积液会导致声导抗测试结果异常。
3.耳声发射测试
-是一种检测内耳外毛细胞功能的方法。正常的外毛细胞能够主动发射声音信号,当外毛细胞功能受损时,耳声发射可能减弱或消失。这种测试常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
4.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可以检测从外耳到脑干听觉通路的神经传导功能。它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位反应,来评估听神经和脑干听觉中枢的功能。对于无法配合纯音测听的婴幼儿或昏迷患者等,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六、听力康复的手段
1.助听器
-助听器是一种放大声音的电子设备。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类型和程度进行调整,将声音放大到患者能够听到的合适水平。现代助听器具有多种功能,如降噪、方向性麦克风等,可以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言语理解能力。
2.人工耳蜗
-对于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人工耳蜗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人工耳蜗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绕过受损的内耳毛细胞,使患者能够感知声音。它需要经过专业的评估、手术植入和术后的康复训练。
3.听力训练
-无论是佩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听力训练都非常重要。听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对声音的感知、识别和理解能力,包括言语训练、听觉记忆训练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