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三建筑用石性能检测
《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检测》
任务一
建筑用石
表观密度检测
任务二
建筑用石针片状
颗粒含量测定
目录/CONTENTS
任务三
建筑用石
压碎指标值检测
建筑用石
表观密度检测
任务一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石的表观密度对建筑用石性能的影响,掌握GB/T14685—2011《石子的表观密度》的测试方法,能正确使用所用仪器与设备检测建筑用石的表观密度,会评定石子表观密度指标是否符合建筑用石国家标准的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试验测定石子的表观密度掌握测试方法,评定石子的表观密度值,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中的重要参数。
任务描述
相关知识
石子的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决定了石子的空隙率,石子的空隙率太大,不利于混凝土的高度密实和减少水泥的用量,进而影响混凝土的高性能化,不利于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石的表观密度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测定的,通过试样质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之比得出石子的表观密度值。根据GB/T14685—2011石子的表观密度必须大于2600kg/m3。
一、主要仪器设备
1、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2、托盘天平:称量5kg,感量5g;
3、广口瓶:1000mL,磨口,并带有玻璃片;
4、筛子:孔径为5mm,一只;
5、毛巾、刷子等。
二、试样制备
将试样筛去5mm以下的颗粒,用四分法缩分至不少于2kg,洗刷干净后,分成两份备用。
三、操作步骤
1、将试样浸水饱和,装入广口瓶(装时,瓶应斜放)。向瓶内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覆盖瓶口,上下左右摇晃,以排除气泡。
2、气泡排尽后,向瓶中加饮用水至凸出瓶口,用玻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称试样、水、瓶和玻璃片的总质量(m1)。
3、将瓶中的试样倒入浅盘中,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后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其质量(m0)。
4、将广口瓶洗净,重新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其质量(m2)。
5、各项称量可在15~25℃的温度下进行,但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至试验结束的温差,不应超过2℃。
四、操作步骤
1、使用天平前,应检查天平是否处于水平状态。
2、称量过程中,应擦干容量瓶外壁水分。
3、取样过程中,应避免试样损失。
4、试验完成后,做好实验室清洁、整理工作。
因为该试验在操作过程中会有扬尘扩散现象,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佩带口罩进行操作。
五、计算结果
1、石子的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式中:ρ0——石子的表观密度,kg/m3;
m0——烘干后试样的质量,g;
m1——试样、水、瓶和玻璃片的总质量,g;
m2——水、瓶和玻璃片的质量,g;
α1——水温影响的修正系数,见表31所示。表31水温影响的修正系数
2、石子的表观密度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3,应重新取样试验。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若两次试验结果之差超过规定,可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六、数据记录表
石子的表观密度
任务二
建筑用石针片状
颗粒含量测定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石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对建筑用石性能的影响,掌握GB/T14685—2011《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的测试方法,能正确使用所用仪器与设备检测建筑用石的针片状颗粒含量,会评定石子针片状颗粒含量指标是否符合建筑用石国家标准的要求。
学习目标
通过测定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学会利用专用的规准仪,掌握测定方法,评价石子的形状,以评定其在工程中的适用性。
任务描述
相关知识
石子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尽量控制在10%~15%,因为在此范围值内对混凝土的和易性与强度性能影响不太明显。针片状碎石的坚韧性较差,其压碎指标值随着针片状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从而造成混凝土抗压强度值降低。因此,有效控制石子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在混凝土中的含量,不仅有利于石场及用石单位泵送与施工,而且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一、主要仪器设备
1、水泥混凝土用集料片状规准仪和针状规准仪;
2、天平或台秤:感量不大于称量值的0.1%;
3、标准筛:孔径分别为5mm、10mm、16mm、20mm、25mm,31.5mm、40mm的圆孔筛,根据需要选用。
二、试样制备
将来样在事内风干至表面干燥,并用四分法缩分至满足下表所示规定的质量,称量(m0),然后筛分成下表所示规定的粒级备用。
针片试验所需的试样最小质量
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的颗粒划分及其相应的孔宽或间距(mm)
三、操作步骤
1、按规定的粒级用规准仪对试样进行鉴定,凡颗粒长度大于针状规准仪上相应间距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片状规准仪上相应孔宽者,为片状颗粒,如图所示。
2、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