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工程测量模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全站仪坐标放样法的实质是()。
A、距离交会法
B、极坐标法
C、角度交会法
D、直角坐标法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全站仪坐标放样法是通过测站的三维坐标、后视点坐标和放样点坐标,利用全站仪的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功能,计算出放样点与测站之间的角度和距离,从而确定放样点的位置。这与极坐标法的原理相似,极坐标法是通过已知点的坐标和角度、距离关系来确定未知点的位置。角度交会法是通过测量两个已知角度来交会出未知点;距离交会法是通过测量两段已知距离来交会出未知点;直角坐标法是通过已知点的坐标和直角坐标关系来确定未知点的位置。所以全站仪坐标放样法的实质是极坐标法。
2.计算坐标方位角在计算器上的按键是()。
A、Rec
B、Pol
C、tan
D、tan-1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在计算器上计算坐标方位角通常使用Pol功能。Pol功能用于将直角坐标转换为极坐标,其中极坐标中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种方位角相关的表示,通过该功能结合相应的直角坐标值可以计算出类似坐标方位角相关的角度信息。而Rec是直角坐标转换功能;tan是正切函数计算;tan-1是反正切函数计算,均不是直接用于计算坐标方位角的。
3.建筑方格网布网时,方格网的边长一般为()。
A、80~120m
B、100~150m
C、100~200m
D、150~200m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建筑方格网布网时,方格网的边长一般为100~200m。边长过小,会增加测量工作量且控制点太多不便管理;边长过大,控制点的精度难以保证,放样精度也会受到影响,100~200m这个范围能较好地兼顾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要求。
4.切线支距法测设线路中线第二缓和曲线及后半段圆曲线,直缓点坐标为:
A、T,0
B、0,T
C、1,-1
D、0,0
正确答案:D
5.学生计算器pol运算的方位角存储在()键。
A、cos
B、sin
C、tan
D、sec
正确答案:C
6.切线支距法测设线路中线第一缓和曲线及前半段圆曲线,交点坐标为:
A、0,T
B、1,-1
C、0,0
D、T,0
正确答案:D
7.切线支距法测设线路中线第二缓和曲线及后半段圆曲线,规定()为坐标原点。
A、缓直点
B、交点
C、缓圆点
D、直缓点
正确答案:A
8.站场地形的比例尺一般为(),对于大型站场亦可按1︰1000测绘。
A、为1:500
B、为1:600
C、为1:200
D、为1︰2000
正确答案:D
9.线路中线缓圆点里程加1/2圆曲线长为()里程。?
A、曲中点
B、直缓点
C、交点
D、圆缓点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曲中点是圆曲线的中点,线路中线缓圆点里程加1/2圆曲线长正好是到曲中点的里程,所以线路中线缓圆点里程加1/2圆曲线长为曲中点里程,答案选A。
10.线路设计纵坡坡率为+2%,则里程增量10米,设计高程将会增加()。
A、2米
B、0.2米
C、0.02米
D、0.002米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纵坡坡率为+2%,表示每100米高程增加2米,那么里程增量10米时,设计高程增加的数值为10×(2÷100)=0.2米,所以答案选B。
11.要在CB方向测设一条坡度为i=-2%的坡度线,已知C点高程为36.425m,CB的水平距离为120m,则B点的高程应为()。
A、34.025m
B、38.825m
C、36.405m
D、36.445m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已知坡度\(i=-2\%\)表示每前进100米下降2米,那么水平距离为120米时下降的高度\(h=120\times\frac{2}{100}=2.4\)米。C点高程为\(36.425\)米,所以B点高程应为\(36.425-2.4=34.025\)米,即B点高程小于\(34.025\)米,四个选项中只有A选项符合条件,大于\(34.025\)米。
12.ZH里程为K36+346.422,大里程方向第一个整20米桩的桩号为:
A、K36+400
B、K36+500
C、K36+460
D、K36+420
正确答案:C
13.线路纵坡由上坡变为平坡,会形成()。
A、凸型竖曲线
B、平曲线
C、缓和曲线
D、凹型竖曲线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当线路纵坡由上坡变为平坡时,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以及排水等要求,需要设置凸型竖曲线。凸型竖曲线是指在纵断面上,线路向上凸起的曲线,它可以使车辆在变坡点处实现平稳过渡,避免出现突变的坡度变化对车辆行驶造成不良影响。而凹型竖曲线是线路向下凹陷的情况,平曲线主要是针对线路平面方向的弯曲,缓和曲线是连接直线和圆曲线的过渡曲线,均不符合由上坡变平坡的情况。
14.角度交会法放样是根据测设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