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F1(高茎)后代F2中3:1性状分离比。分析问题,提出假说①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③成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分离。④雌雄配子在受精时随机结合。设计实验,演绎推理之前做了Dd×Dd,接下来用假说预测Dd×dd等实验观察F1的Dd是否会分离产生D和d配子实施实验,验证假说实验结果与预测吻合,说明假说正确假说——演绎法温故
著名演员陈强和陈佩斯著名演员五小龄童和六小龄童为什么我们和我们的父母长得很像,但是又有不一样的地方呢?
孟德尔——“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于1822年出生在奥地利(现为捷克)的一个贫苦家庭,他从小酷爱自然科学。1843年,他进入奥地利布鲁恩一家修道院。由于他勤奋好学,1851年他所在修道院的院长送他上了维也纳大学。1851-1853年他在那里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孟德尔从1856年起开始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豌豆、山柳菊、玉米等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其中豌豆的杂交实验非常成功。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富含铜、铬等微量元素较多,铜有利于骨骼和脑的发育;2、豌豆中所含的胆碱、蛋氨酸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3、豌豆含有某种物质能激活肿瘤病人的淋巴细胞;在豌豆荚和豆苗的嫩叶中富含能分解体内亚硝胺的酶,因此豌豆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
融合遗传与颗粒遗传:孟德尔于1865年发现豌豆杂种后代性状分离和自由组合的遗传定律后,提出了遗传因子概念,并且他认为这些遗传因子互不融合,互不干扰,独立分离,自由组合,具有颗粒性,因此称为颗粒遗传。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将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gene)”。
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就像把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倒在一起,混合液是另外一种颜色,再也无法分出蓝色和红色。这种观点也称作融合遗传.讨论1.按照上述观点,当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后,子代的豌豆花会是什么颜色?2.你同意上述观点吗?你的证据有哪些基于事实产生质疑认识孟德尔走近实验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释现象提出假说模拟实验体验假说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精炼规律
性状:相关概念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形状、颜色;生理特征如植物的抗病性、耐寒耐旱性等。相对性状:性状与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认识各种符号:P亲本♂父本(男性)♀母本(女性)F1子一代F2子二代×杂交?自交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情况下豌豆都是纯种。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称为两性花,如豌豆、桃
认识花的结构豌豆的特点花的传粉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的花。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雄蕊的花。
认识花的结构豌豆的特点花的传粉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包括同株和不同株)
SzLwhSzLwh考点一SzLwh去雄采集花粉人工授粉【人工异花传粉】去雄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授粉(传粉)(雌蕊成熟时)再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花蕾期)目的:保证杂交种子是人工传粉所结母本父本套袋再套袋
总结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2.豌豆植株还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且这些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易观察和分析;3.繁殖周期短,产生后代多;4.豌豆花大,易于人工异花传粉。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找出了七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他还发现一棵植株或种子上有多对相对性状。这么多的性状,该如何研究呢?简单复杂一对相对性状多对相对性状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是指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正交与反交:若甲为父本,乙为母本为正交则乙为父本,甲为母本为反交显性性状:杂种子一代(F1)中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F1)中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性状分离: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基因型:基因组成(遗传因子组成)用大小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的基因型是DD或Dd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
1.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