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文明古国
第1页
一、教材分析
地位:本课是九年级世界古代史第一单元《人类文明开端》第二课,讲述了人类早期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产生,在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为全书讲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奠定基础。
作用:这是一课富有些人文素材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全球角度,认识世界文明多元性和共容性,学会尊重世界各地文化传统。
第2页
二、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知识面较广,已经基本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对自主学习已具备对应主动性。
2.对古代历史比较感兴趣,但又对书本相关知识点一知半解,需要教师有效引导。
3.从学生心理角度看,他们对新鲜、有趣事物有强烈好奇心。
第3页
三、教学目标依据
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2、中考考点
3、学生实际情况及所教班级特点
第4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自然地理环境;
2.知道古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奇迹,了解金字塔实质象征;
3.了解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较为完善法典;
4.说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内容。
第5页
能力目标
1、经过引导学生思索与探索金字塔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2、经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相关知识教学,是学生认识奴隶制实质,提升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能力。
第6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劳感人民智慧结晶和辛勤劳动不朽纪念碑,是人类史上伟大奇迹。
2、汉谟拉比法典反应奴隶主利益,反应了当初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主要资料。
第7页
五、说重点及难点
第8页
六、教法及学法
教法:
1、给学生以探究性角色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3、借助历史图片、地图、等进行学习,使学生实现从抽象纸上历史向直观生动地图历史思维转化。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实践性学习。
第9页
七、设计意图:
主要以大河流域(得天独厚地理环境)——发达农业——奴隶制社会——文明产生(时间)、发展(过程)、特点(代表)为线索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起来。以此为根本索展开三大文明古国讲述。每一文明突出其主要代表性成就或特点及起源。最终以时空线索实现强化知识目标。
第10页
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
八、新课导入
第11页
九、教学过程
第12页
同学们,你们对金字塔建造是怎么看呢?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回答,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热烈,从被听课被动与担心情绪中解放出来。
第13页
古埃及人勤劳与智慧结晶
权力象征
法老陵墓
教师引导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强化知识目标
第14页
材料一: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标准:假如一个人(自由民)挖出了另一个人(自由民)眼睛,他眼睛也该被挖出来。
假如他(自由民)挖出了奴隶眼睛,或者打碎奴隶骨头,他将付它(奴隶)价值二分之一。
材料二:奴隶能够买卖,也能够抵债,假如奴隶对他主人说:“你不是我主人。”他们主人将能够挖去他耳朵。
材料三:奴隶能够被任意处死,杀死奴隶不偿命,只须赔偿奴隶主经济损失。
——摘自《汉谟拉比法典》
第15页
案例分析:随意……
涉案人员:奴隶主甲——学生1
奴隶主乙——学生2
奴隶——学生3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乐中学
第16页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
古巴比伦
设计意图:
关注时空
第17页
古代印度地图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18页
材料: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一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一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古印度有哪些等级?你能不能排列一个次序?你判断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论从史出能力与材料分析能力。
第19页
想一想
材料:1月26日,印度西北部发生里氏6.9级地震。不过灾民们并没有乱成一团,而是按照不一样种姓和伊斯兰教徒区分,分住在泾渭分明六个帐篷区。每当要发放毛毯等救助物资时,政府领导人就得提出六份灾民清单。目标就是要确保地位高种姓群体先取得救助,尽管这么可能使位居最下层贱民拿不到救助物资。救援人员不由感叹:“地震震垮了房舍,却无法撼动无形种姓制度。”
从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分析历史和现实结合能力
第20页
在习题中应用迁移法:
大河流域孕育了早期人类文明,位于两河流域文明古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