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七章色谱分析法概论叶桦珍福建卫生44课件.pptx
文件大小:1.21 M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21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七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叶桦珍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目标
掌握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固定相、流动相的选择方法,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
熟悉色谱法的分类
了解色谱法的发展概况
第五节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
一、理论板数
用于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峰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和峰宽或半高峰宽,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二、分离度
用于评价待测组分与相邻共存物或难分离物质之间的分离情况,是衡量色谱系统效能的关键指标。
除另有规定外,待测物质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1.5。
三、灵敏度
用于评价色谱系统检测微量物质的能力,
通常以信噪比(S/N)来表示。通过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供试品或对照品溶液来测定信噪比。
定量测定时,信噪比应不小于10;定性测定时,信噪比应不小于3。
四、重复性
用于评价连续进样时,色谱系统响应值的重复性。
采用外标法时,通常取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除另有规定外,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0%。
采用内标法时,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至少进样两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平均偏差应不大于2.0%。
五、拖尾因子
用来评价色谱峰的对称性,便于保证峰积分时的测量精度
计算公式:
T值应在0.95~1.05之间,小于0.95者为前沿峰,大于1.05者为拖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