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x
文件大小:50.63 MB
总页数:4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1
总字数:约5.17千字
文档摘要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常用的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导入新课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获得40枚金牌、27枚银牌和24枚铜牌,金牌数创造了境外奥运会最佳战绩。相信同学们一定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并为之自豪。明明是巴黎奥运,但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奥运手环是义乌生产的,“弗里吉”玩偶是中国制造,乒乓球、足球也是中国制造,再加上多个比赛场地的会馆建设、各种比赛项目中的高科技应用与技术保障……全部都来自中国,从赛场内到赛场外,从比赛器械到奥运周边……巴黎奥运上劲吹中国风,处处都彰显着中国的文化自信。但是86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中国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了解那段令人愤慨的历史。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作品简介

文体知识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课后读读写写课中重点词语搽()玄虚()miǎo()茫麻zuì()摧残() 诓骗()huái()古伤今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自欺欺人()不足为据()诬蔑()脊梁()1.初读课文,解决问题。cháxuán渺醉cuīkuānɡ怀máishěpūqījùwūmièjǐ

一、解题,初步感知观点1.中国人到底是不是失掉自信力了呢?请认真阅读文章回答。观点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观点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哪一句是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的立场作者作者在转述别人的观点一、解题,初步感知观点

3.为什么要先说别人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一、解题,初步感知观点先说批驳的观点树靶子驳靶子再立自己的观点立观点

驳论文常识立论文: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议论文。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证明对方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树立并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议论文。批驳有三种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的观点不能成立。直接批驳

二、探究驳论过程思考1:鲁迅先生要批驳的论点、论据、论证分别是什么呢?请填写下面的表格。批驳的论点批驳的论据批驳的论证第2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1段(从公开的文字看......)第3—5段

二、探究驳论过程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