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例如,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观念会有很大差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人们更注重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而在现代发达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多地涉及到品质、体验和个性化等。社会意识还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先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例如,当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发展到以机器大生产为主的生产力时,封建的生产关系就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