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课程标准;第一节地球的演变之争;
2.基本观点
;(1)创新了沉积作用、沉积岩和地层的科学概念。
沉积岩为三大类岩石之一,覆盖陆地90%以上的面积。
沉积作用有两种模式:
①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形成碎屑岩类。
②风化作用→溶解作用→搬运作用→结晶作用,形成(生物)化学岩类。
;(二)火成论;
2.基本观点
;
3.客观评价
;(2)地质循环是客观事实,三大类岩石伴随着地壳运动可以互相转化。
(3)沉积岩是三大类型之一,不可贬低。
(4)地表水的作用是普遍的外力作用,不是次要的、局部的。
“水火之争”发展了地质科学概念与研究方法,对地质学的独立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只有把生物演化系列和地层系列统一起来考虑,才能揭开地球的真实历史。这个工作由居维叶等人所开创。;
二、灾变论与渐变论之争
;
2.基本观点
;
3.客观评价
;
(二)渐变论
;
2.基本观点
;
3.客观评价
;思考与练习;1;4.2课程标准;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的底层,其厚度在两极是9km,赤道附近为17km,平均12km。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这一层。大气总质量的70%~75%集中在对流层(每升高1000m气温降6℃;对流现象明显;天气现象复杂)。
2.平流层:12—50km,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波长大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上部热下部冷,大气平流;
3.中间层:50—85km,下部暖上部冷,高空对流;
4.暖层:85—500km,主要是氧原子吸收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5.散逸层:500km以上,地心引力微弱,大气很稀薄,人造卫星在这里运行。
;
(二)水圈
;
(三)生物圈
;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
;
(一)地壳
;地壳以不连续面(称为康拉德面)为界分为两层:上层称硅铝层,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铝,岩性以沉积岩和花岗???为主。硅铝层为大陆地壳所特有,厚度为10~40km不等。大洋地壳缺失该层。
下层称硅镁层,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镁,岩性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类构成,厚度仅5~8km。因此,地壳又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大陆型地壳是双层结构,大洋型地壳是单层结构。
;
(二)地幔
;地幔以约1000km深处为界分为上、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类岩石构成,物质状态属固态结晶质,具较大塑性;60~250km深度范围内物质具有柔性,称为软流圈。平均密度为3.8g/cm3,温度为400℃~3000℃,压力为21万个大气压。
下地幔的构成物质除硅酸盐外,铁、镍成分显著增加,物质处于非晶质固态,或具潜藏的可塑性固态。平均密度为5.6g/cm3,温度为1850℃~4400℃,压力则增至150万个大气压。
;
(三)地核
;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