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TZJAA-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生产自动化能力分级 第1部分:框架与定义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422.21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1
总字数:约1.05万字
文档摘要

《自动化系统与集成生产自动化能力分级第1部分:框架

与定义》编制说明

1任务背景

根据《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报告(2021)》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

我国智能制造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市场研究机构

IDC预测,到2023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达到2.4万亿美元。

然而,作为智能制造基石的生产自动化系统(PCS),长期以来一

直缺乏统一标准对PCS进行恰当的能力评估,导致企业面临定位模糊、

智能化信息化开展困难等问题。特别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制造企

业亟需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利用,以降低能源物料消耗,满足新一代

发展需要,利用IT和OT技术地进一步融合,进行工业企业数字化转

型,从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并最终走向智能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

可靠的评价体系评估并引导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并为企

业进一步信息化发展做基础支撑。

为此,研制《自动化系统与集成生产自动化能力分级》标准,

规范制造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能力模型、等级定义、等级划分框架和

各等级技术要求,帮助企业对制造过程自动化能力进行定位及提升,

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生产过程自动化能力分级能帮助

企业找到自身自动化能力中的位置,定位弱势技术点位并制定合适的

提升计划,为企业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并助力工业企业数字化

转型。

2任务来源

本标准编制任务来源于浙江省自动化学会于2025年2月28日下

达的浙自学标委[2025]3号《浙江省自动化学会标准起草任务书》归

口单位为浙江省自动化学会标准技术工作委员会,标准名称为《自动

化系统与集成生产自动化能力分级第1部分:框架与定义》,起草

任务书号:ZJAA2025003。

3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浙江大学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4主要工作过程

4.1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

根据任务要求,浙江大学于2025年2月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起

草小组,组织标准编制组织工作。标准编制工作起草小组从2025年

2月份积极组织筹备和征集标准起草单位。经过近2个月的征集、评

审和筛选,并最终由浙江大学确定了标准起草工作组的成员单位,成

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同时,根据本单位多年的标准研制以及企业实

践经验,主导起草了《自动化系统与集成生产自动化能力分级第1

部分:框架与定义》(草案),提交浙江省自动化学会。

4.2第一次编制讨论及项目立项

2025年4月21日,由浙江省自动化学会组织专家组,召开立项

会议,对本单位起草的《自动化系统与集成生产自动化能力分级第

1部分:框架与定义》团标进行沟通讨论,从行业发展和建立标准的

必要性考虑,最终通过了本单位《自动化系统与集成生产自动化能

力分级第1部分:框架与定义》团标立项,确定了标准的工作内容、

工作思路以及后续的主要工作安排。

专家组还对《自动化系统与集成生产自动化能力分级第1部分:

框架与定义》(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

1.制订《自动化系统与集成生产自动化能力分级第1部分:

框架与定义》团体标准编制说明。会后,工作组严格按照要求制定编

制说明。

2.修正标准文档内容及格式。会后,工作组对标准的文档内容及

格式进行了调整:使用最新的浙江省自动化学会团体标准模板。

3.根据现有草案及资料,结合各起草单位,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

组织、单位的意见,开展本标准的完善工作;要继续进行更为广泛和

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市场情况有非常全面和科学的认知,才能够确保

以后做出来的标准符合大部分同行的制造水平;目前标准的内容还比

较单薄,需后续对相关数据进一步整理扩充。

4.3第二次工作组会议

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工作组讨论会主要以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

在2025年4月22日至2025年5月7日两周内,工作组成员对编制

讨论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校对评审,并对标准草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尤其对标准的条款及内容等进行分析研判,形成了基本共识。

5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5.1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制定工作遵循“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规

范性”的原则,本着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

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

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