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水痘的护理演讲人:xxx20xx-03-18
水痘概述与发病机制家庭环境调整与预防措施皮肤护理与ju部用药指导发热处理与饮食调整建议目录
心理关爱与支持治疗策略疫苗接种与健康教育普及目录
01水痘概述与发病机制
水痘定义及特点010203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点为皮肤黏膜相继出现和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类皮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
发病机制水痘病毒经上呼吸道侵入机体,在呼吸道粘膜细胞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再次增殖后释放入血液和淋巴液,引起病毒血症而发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因接触患儿疱疹内的疱浆通过衣服、用具、玩具传染,传染性较强。发病机制与传播途径
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任何年龄群均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得过一次水痘的人,具有较好的免疫性,一般不会再得。易感人群水痘在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较多见,潜伏期10~24天,一般为13~17天。流行情况易感人群及流行情况
临床表现:水痘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约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皮损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颜部始,后见于躯干、四肢。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为多,次于颜面、头部,四肢较少,掌跖更少。粘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皮损常分批发生,因而丘疹、水疱和结痂往往同时存在,病程经过2-3周。若患儿抵抗力低下时,皮损可进行性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诊断依据:根据典型皮疹特点(红斑、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好发季节(冬春季),易感年龄(儿童多见),有接触史等,即可作出水痘的诊断。必要时可做病原学检查,取新鲜疱疹内液体作电镜检查,可见到疱疹病毒颗粒,或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疱疹液中的VZV抗原,亦可用直接荧光抗体法(DFA-IgG)检查疱疹基底膜刮片或疱疹液涂片,染色后可见多核巨细胞,核内有椭圆形荧光颗粒。此外,还可用PCR方法检测患儿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中的VZV特异性DNA片段。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02家庭环境调整与预防措施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定时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将孩子置于密闭的环境中,如长时间使用空调、不开窗等。避免长时间密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对孩子的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如餐具、衣物、被褥等,可以使用煮沸、紫外线消毒等方法。孩子的玩具也是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要定期清洁和消毒玩具,可以使用消毒液或酒精湿巾进行擦拭。定期消毒生活用品和玩具清洁和消毒玩具消毒生活用品
010203隔离已感染者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了水痘,应将其隔离,避免与孩子接触。避免前往公共场所在水痘高发期,避免带孩子前往公共场所,尤其是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避免接触已感染者或污染物
给孩子提供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促进身体发育和增强免疫力。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抵抗力。030201增强孩子免疫力,注重营养均衡
03皮肤护理与ju部用药指导
每日给宝宝洗澡,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洁肤产品。剪短宝宝的指甲,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和感染。为宝宝穿上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摩擦和刺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病毒药膏或炉甘石洗剂等ju部药物。涂抹药物前清洁双手和宝宝患处皮肤。按照药物说明书或医生指导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过量或不足。使用医生建议的ju部药物涂抹
观察皮疹变化,及时就医处理并发症密切观察宝宝皮疹的数量、分布、颜色等变化。如发现宝宝高热、头痛、呕吐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复查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避免宝宝接触水痘患者或疑似感染者。如有继发感染风险,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素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保持宝宝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玩具、衣物等物品。预防继发感染,如使用抗菌素等
04发热处理与饮食调整建议
家长应定时为孩子测量体温,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若孩子体温较高,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敷额头、擦拭身体等。物理降温注意避免使用酒精为孩子降温,以免刺激皮肤。避免使用酒精降温监测体温变化,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鼓励孩子多喝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多喝水可适当为孩子补充电解质饮料,以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补充电解质注意观察孩子的尿量、口唇是否干燥等脱水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