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蟑螂的生态学特征姓名XX单位XX1
蜚蠊目——蟑螂蟑螂,泛指蜚蠊目(Blattaria)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世界上最古老、繁衍最成功的昆虫类群。体扁平,椭圆形,黄褐色或黑色。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足长而多刺,善于疾速行走。腹部有分节的短小尾须1对。
栖境:喜黑暗,多生活于砖石下,岩缝、树洞中或枯枝落叶、垃圾、杂草堆中,主要取食各种腐烂的动植物,一些生活于室内的种类,则以各种食品、杂物以及粪便为食。各地俗称:曱甴、茶婆虫、茶婆子、偷油婆、货郎、灶蚂蚁、香娘子、负盘、石姜、滑虫,最有名的当属“小强”。
蟑螂的起源在距今3亿年前的石炭纪,蟑螂的祖先——作为最早的折叠翅昆虫,已经广泛生活在地球上。当时地球陆地结构为超级古陆——盘古大陆,后来随着大陆的分裂和漂移,蟑螂分化出多个种。3亿年前蟑螂祖先化石菱铁矿中的蟑螂化石
色彩斑斓的蟑螂
蟑螂里的卫生害虫蜚蠊约有5000多种,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已记录的蟑螂有253种,以野栖种类为主,仅有约20种与人类生活有交集,属于家栖种类,是蜚蠊中为数不多的被贴上“卫生害虫”标签的。他们是蜚蠊的特例,常常出现在在家庭、宾馆、酒店、餐馆等场所,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致病因素:蟑螂携带的细菌数量已经超过了40多种,除传播肝炎、肺炎、结核病、肠道病、胃炎等病症的细菌并造成食物中毒外。它们还可以作为念珠棘虫、短膜壳绦虫、瘤筒线虫等多种线虫的中间寄主。德国小蠊还是人类哮喘和过敏的主要诱发因素。
常见的卫生害虫蟑螂1、蜚蠊科
美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东方蜚蠊、黑胸大蠊、日本大蠊、斑蠊、淡赤褐蠊、丽郝氏蠊。
2、姬蠊科
德国小蠊、广泛小蠊、拟德国小蠊、京都小蠊。
3、折翅蠊科
蔗蠊。
蟑螂的生活史不全变态发育——渐变态的昆虫:即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没有蛹这个阶段。若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若虫通过蜕皮发育为成虫,每次蜕皮称为一个龄期。
美洲大蠊德国小蠊成虫vs若虫有翅?蟑螂鉴定
蟑螂外观9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大部分隐藏在前胸背板下边。复眼1对,肾形,极发达,位于头顶两侧;单眼1对,圆形,较小,位于触角内上方,多呈白色;有触角1对,长丝状,是重要感觉器官。咀嚼式口器包括上唇、下唇、舌、上颚、下颚。上颚内缘具强齿。美洲大蠊
1.部分种类蜚蠊头顶复眼、单眼或触角窝之间具有斑纹。2.复眼间距:复眼间距常与单眼间距、触角窝间距比较。如中华真地鳖雄虫单眼间距宽于复眼间距。3.两单眼内缘之间的间距。4.两触角窝内缘之间的间距。3对足,各足均由基节、转节、股节、胫节、跗节等构成。股节粗大,下缘常具刺列;胫节细长,具2~3行纵刺;跗节由5节构成,第1~4跗节腹缘端部具爪垫(跗节盘),其中第1跗节腹缘具一排或两排小刺,有的种类腹缘不具刺,被跗节盘占据整个跗节,第5跗节端部长有1对钩状爪,两爪之间长有1个中垫,个别种类不具中垫。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部分构成,各部分均由背板、腹板和侧板构成。前胸背板发达,前胸背板大小、形状、颜色和斑纹等,是蜚蠊分类最重要特征之一。前翅革质,色深,半透明;后翅膜质,色浅,呈扇状折叠于前翅下。部分蜚蠊种类的前、后翅短小,甚至缺如。前翅:亚前缘脉端部是否分叉是分科的重要特征。
后翅:臀域是否扇状折叠是分科的重要特征。a.亚前缘脉;b.R径脉;c.M中脉;d.CuA肘脉;e.臀褶缝;f.臀脉a.Sc亚前缘脉;b.R径脉;c.M中脉;d.CuA肘脉;e.臀褶缝;f.臀脉;g.端三角前翅后翅前胸背板
腹部一般11节,背板可见10节,腹板可见9节。背板第10节发达,称为肛上板,其两侧着生尾须1对,第11节退化;腹板最末1节称下生殖板,雄虫为第9节,雌虫为第7节(第8、9两节被第7节所覆盖),雄虫下生殖板后缘着生尾刺1-2对,雌虫无尾刺。肛上板、生殖板和尾刺的形状、大小、颜色、对称与否,在分类学上有重要意义。
蜚蠊成虫的雌雄鉴定1.雄虫具有1对尾刺。少数种类雄虫具1根尾刺(如蔗蠊)或缺失(如弯翅蠊科)。2.雄虫体型比较瘦小、细长,雌虫体型较肥大、宽厚。3.雄虫翅发达,伸及尾端,少数种类的雌虫无翅或翅至多覆盖到腹部一半。
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体小型,10-15mm,黄褐色,雌虫色略深;前胸背板侧缘半透明,成虫和若虫前胸背板中央2条黑褐色纵纹,近平行,后端部不向内弯曲。翅发达,雌虫超过腹端,雄虫伸近腹端。若虫黑褐色,背部中央有一淡色带纹,腹部宽短。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到极地都有分布。雄:b.肛上板背面观(牛舌形);c.下生殖板腹面观(不对称,圆圈示尾刺退化);d.尾刺腹面观(左右不对称);雌:e.肛上板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