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42/NUMPAGES
PAGE42/NUMPAGES42
专题03宋元到明清:多民族政权并立、统一和中国版图奠定
目录01知识脑图·学科框架速建02考点精析·知识能力全解
目录
01知识脑图·学科框架速建
02考点精析·知识能力全解
【知能解读01】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多民族的政权并立与统一
【知能解读02】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国家疆域版图奠定与面临挑战
03攻坚指南·高频考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01】两宋时期的政治军事
【重难点突破02】辽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与民族关系
【重难点突破03】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
【重难点突破04】明清时期国家治理与民族关系
【重难点突破05】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
04避坑锦囊·易混易错诊疗
【易混易错01】宰相制vs内阁制
【易混易错02】二府三司制vs内阁制vs军机处
【易混易错03】海禁vs闭关锁国【易混易错04】一条鞭法vs摊丁入亩
【易混易错05】程朱理学vs陆王心学【易混易错06】明清进步思想vs启蒙运动
【易混易错07】西学东渐:明清阶段vs近代阶段
【易混易错08】皇权强化vs皇权异化
05命题解码·材料分析范式
01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多民族的政权并立与统一
宋元时期的政权更迭
政权
民族
存在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和汉族政权关系
辽
契丹族
916—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占燕云十六州,澶渊之盟,兄弟之国,岁币
北宋
汉族
960—1127
赵匡胤
开封
西夏
党项族
1038—1227
元昊
兴庆(今银川)
向北宋称臣,岁赐
金
女真族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
会宁迁燕京
灭北宋,靖康之变,与南宋对峙,岁贡
南宋
汉族
1127—1276
赵构
临安(今杭州)
元
蒙古族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
灭南宋,实现统一
(2)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北宋
(960—1127)
(1)建立(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被禁军拥立为帝,取代后周,定都东京开封府,国号“宋”。
(2)灭亡(1127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俘获徽、钦二帝,北宋覆灭。
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1)行政:中央派文官任地方知州,节度使成为虚衔;
(2)财政:设置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军事: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4)监察:设置转运使等四个平行的路级结构“四监司”,监控地方;州设置通判,制约知州。地方行政: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央(加强皇权)
(1)行政: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枢密院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2)军事: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调兵权)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统兵权)分权。
(3)监察:设知谏院与御史中丞分掌监察权,台谏合一。
治国策略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思维点播】宋代崇文抑武政策
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北宋制定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武将跋扈,而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这一政策一方面使北宋军队战斗力变差,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吃败仗;另一方面,使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有效地预防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
特点
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崇文抑武(文人政治)
影响
(1)利:①强化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
②提倡文治,促进宋代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
(2)弊: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②矫枉过正,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军队战斗力削弱;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为北宋灭亡埋下隐患。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①边防压力: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岁赐”。
②财政危机:北宋军队数量庞大,官僚队伍膨胀,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
【思维点播】宋代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
“战”是暂时的,对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和”是主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推动统一进程。
王安石
变法
(1)背景:①冗兵冗官导致国家积贫积弱;②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③政治腐败,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④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庆历新政”失败;⑤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袭扰。
(2)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3)措施:
①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