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的急救处理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早期识别要点
01
疾病概述
03
院前急救流程
04
急诊科处置规范
05
重症监护要点
06
二级预防与随访
疾病概述
01
定义与病理特征
大面积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或不足导致的大面积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及神经功能障碍。
定义
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坏死,神经元死亡,胶质细胞增生,瘢痕形成等。
病理特征
急性期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
生命体征变化
颅内压增高症状
其他症状
突发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脑疝、昏迷甚至死亡。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律等。
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视力障碍、精神症状等。
高危因素识别
血管病变
血液成分改变
血流动力学改变
其他因素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等。
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等。
血压过低、心输出量减少、心律失常等。
烟雾病、脑动脉瘤、颈动脉狭窄、血液高凝状态等。
早期识别要点
02
让患者抬高双臂,观察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或下垂。
A(Arm)
让患者说话,观察是否有语言障碍或说话不清。
S(Speech)
01
02
03
04
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出现口角歪斜或面部不对称。
F(Face)
记录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时间,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T(Time)
FAST评估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分级
患者可能出现轻度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等症状。
轻度神经功能缺损
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
中度神经功能缺损
患者可能出现完全瘫痪、昏迷等严重症状。
重度神经功能缺损
影像学鉴别策略
脑血管造影(DSA)
可直观显示脑血管狭窄、闭塞等病变,对于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03
对于超早期脑梗塞的识别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清晰显示缺血区域。
02
头颅MRI
头颅CT
是脑梗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可快速排除脑出血等疾病。
01
院前急救流程
03
气道管理与氧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用头偏向一侧的体位,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窒息。
01
吸氧治疗
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以缓解脑缺氧状态,保护脑细胞功能。
02
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
对于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以维持呼吸功能。
03
血压调控原则
大面积脑梗塞时,血压通常会升高,但不宜过度降低血压,以免影响脑灌注压。
谨慎降压
个体化治疗
避免急剧波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血压、颅内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血压调控方案。
血压的调控应平稳进行,避免急剧波动,以免加重脑缺血或脑出血。
平稳搬运
在转运途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转运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始终保持通畅,防止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在转运过程中,应保持患者平稳,避免头部剧烈震动或摇晃,以免加重脑损伤。
转运注意事项
急诊科处置规范
04
溶栓治疗适应症
适合18-80岁的患者。
年龄
在3小时以内最佳,最长不超过6小时。
症状发作时间
明显且持续,症状逐渐加重。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CT或MRI证实存在脑梗塞灶,且无出血表现。
影像学表现
血管内治疗选择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对于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03
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如颈动脉、大脑中动脉等。
02
机械取栓
动脉溶栓
对于溶栓治疗无效或不适合的患者,可考虑动脉溶栓。
01
并发症预警指标
血压
血糖
氧饱和度
神经功能监测
维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避免过低或过高。
控制在正常范围,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
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避免低氧血症。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及时发现异常。
重症监护要点
05
颅内压监测方法
常规颅内压监测
利用传感器监测颅内压水平,及时发现颅内压升高。
01
颅内压波形分析
通过颅内压波形分析,评估脑顺应性和颅内压变化。
02
颅内压持续监测
连续监测颅内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治疗。
03
脑水肿干预措施
如甘露醇、山梨醇等,通过渗透作用减轻脑水肿。
渗透性利尿剂应用
应用地塞米松等激素,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
激素治疗
通过降低体温,减少脑血流量,降低脑代谢,减轻脑水肿。
低温疗法
多器官功能支持
呼吸系统支持
泌尿系统支持
循环系统支持
消化系统支持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监测心率、血压等循环指标,维持循环稳定,必要时应用升压药或强心药。
监测尿量、尿比重等尿液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护肾功能。
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维持胃肠道功能,预防消化道出血。
二级预防与随访
06
抗栓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用抗血小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