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腔或鼻腔吸痰操作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03
标准化操作准备
04
规范操作流程
05
并发症防控
06
质控与培训体系
01
操作基础概述
01
操作基础概述
PART
定义与核心目的
01
定义
经口腔或鼻腔吸痰是指通过专业的医疗器械,经由口腔或鼻腔进入呼吸道,吸取痰液或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操作。
02
核心目的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预防肺部感染,提高患者舒适度。
解剖学基础认知
呼吸道结构
咽喉结构
鼻腔通道
气管与支气管
了解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结构及其功能,有助于正确选择吸痰路径。
了解鼻腔的生理结构,包括鼻甲、鼻中隔等,有助于确定吸痰管进入鼻腔的方向和深度。
了解咽喉的生理结构,包括会厌、声带等,避免吸痰管刺激引起喉痉挛或损伤声带。
了解气管和支气管的生理结构,有助于判断痰液积聚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吸痰深度。
临床实施重要性
提高患者舒适度
降低感染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并发症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可减轻患者呼吸困难,提高舒适度。
吸痰可清除呼吸道内的病原体,减少肺部感染的风险。
保持呼吸道畅通,有助于药物进入肺部,提高治疗效果。
及时吸痰可预防因痰液积聚而引起的窒息、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PART
明确适用人群范围
痰液粘稠、难以咳出的患者,如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等。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因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吸痰以缓解症状。
呼吸困难
神志清醒但咳嗽无力的患者,如年老体弱、术后患者等。
咳嗽无力
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患者严禁经鼻腔吸痰,以免损伤脑组织。
鼻部手术或创伤
鼻部手术或创伤患者严禁经鼻腔吸痰,以免引起鼻腔感染。
喉痉挛或喉水肿
喉痉挛或喉水肿患者严禁经口腔吸痰,以免加重喉部损伤。
急性传染病
如肺结核、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患者,应避免吸痰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绝对禁忌情形判定
患者状态评估方法
6px
6px
6px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等,判断痰液阻塞程度。
观察患者呼吸状况
用听诊器听诊肺部,判断痰液积聚部位和性质。
听诊肺部情况
鼓励患者自主咳嗽,评估咳嗽的强度和有效性。
评估患者咳嗽能力
01
03
02
询问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症状,以及吸痰的需求。
询问患者感受
04
03
标准化操作准备
PART
设备检查与灭菌确认
吸痰管
负压吸引装置
消毒用品
其他设备
确保吸痰管柔软、无破损,并检查连接部位是否牢固,避免操作过程中断裂或漏气。
检查负压吸引装置的性能,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调节负压值在适宜范围内。
准备消毒棉球、纱布等用品,确保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备齐其他所需设备,如压舌板、开口器等,确保操作顺利进行。
将患者置于合适体位,一般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部稍微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安慰,缓解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指导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以提高吸痰效果。
如有鼻腔分泌物,需先清理鼻腔,确保吸痰管顺利插入。
患者体位与心理干预
体位摆放
心理干预
口腔准备
鼻腔准备
负压参数预设标准
负压值设定
根据患者的痰液粘稠度和吸痰管型号,合理设定负压值,避免负压过高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
02
04
03
01
持续时间
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5秒,以避免患者缺氧和呼吸道黏膜损伤。
负压调节
在吸痰过程中,需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和痰液吸出情况,适时调节负压值,确保吸痰效果。
间隔时间
根据患者病情和痰液量,合理安排吸痰间隔时间,避免过于频繁或过于稀疏。
04
规范操作流程
PART
无菌操作流程分解
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确保吸痰设备清洁无菌。
操作者准备
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清洁鼻腔或口腔。
患者准备
遵循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无菌操作
插入深度控制技巧
插入角度
在插入时应保持一定的角度,便于吸痰管顺利进入并吸出痰液。
03
插入口腔的深度应尽可能达到咽喉部,以便吸出深处的痰液。
02
口腔插入深度
鼻腔插入深度
插入鼻腔的深度应适中,避免过深或过浅,以免刺激黏膜或引起不适。
01
分泌物吸引时间管理
吸引时间
每次吸引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5秒,以免引起患者不适或缺氧。
01
间隔时间
每次吸引后应间隔一段时间,让患者自主呼吸并恢复氧合。
02
持续观察
在吸引过程中,应持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面色,确保患者安全。
03
05
并发症防控
PART
黏膜损伤预防策略
术前评估
器械选择
操作轻柔
润滑保护
评估患者的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状态,有损伤或炎症者应先治疗。
选择适宜的吸痰管,避免过粗过硬,减少黏膜损伤风险。
吸痰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黏膜,引起损伤或出血。
可用生理盐水或专用润滑剂润滑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