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妇科肿瘤科手术器械消毒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确保肿瘤妇科与肿瘤科手术器械的消毒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术感染,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肿瘤妇科与肿瘤科所有手术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包括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及相关临床科室使用的各类手术器械。
三、职责分工
1.消毒供应中心
-负责对肿瘤妇科与肿瘤科可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进行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及发放工作。
-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器械消毒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消毒效果达标。
-做好消毒记录,包括器械名称、数量、消毒日期、消毒方法、操作人员等信息,记录应妥善保存以备追溯。
2.手术室
-负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和初步预处理,如在手术后及时将器械上的血迹、污渍等清理干净,并进行初步冲洗。
-与消毒供应中心做好器械交接工作,确保器械数量准确、状态完好。
-负责手术室内部消毒设备的日常清洁和简单维护,配合消毒供应中心完成相关检测工作。
3.肿瘤妇科与肿瘤科临床科室
-协助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做好本科室备用手术器械的管理工作,确保器械处于备用状态。
-监督本科室医护人员正确使用和归还手术器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四、消毒流程与规范
1.器械回收
-手术后,手术室护士应及时清理手术器械上的明显污染物,将器械分类放置于专用的回收容器中,并做好标识。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时间到手术室回收器械,双方认真核对器械的名称、数量、规格等信息,填写交接记录,确保无误后签字确认。
-回收过程中,如发现器械损坏或缺失,应及时与手术室工作人员沟通查找原因。
2.清洗
-回收后的器械应尽快进行清洗,以去除器械表面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清洗过程应遵循先初步冲洗,再酶洗,最后漂洗的步骤。
-初步冲洗:将器械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去除表面的大部分污染物。
-酶洗:根据器械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酶洗液,将器械浸泡在酶洗液中,按照规定时间进行浸泡和刷洗,确保器械各个部位都能得到充分清洗。
-漂洗:用流动水将器械上的酶洗液彻底冲洗干净,避免残留。
-清洗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清洗工具,如软毛刷、海绵等,避免损伤器械表面。对于结构复杂、有管腔的器械,应使用专用的清洗设备或工具进行清洗,确保清洗效果。
3.消毒
-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方法应根据器械的材质、结构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如热力消毒、化学消毒等。
-热力消毒: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器械,如金属器械、玻璃器械等。常用的热力消毒方法包括煮沸消毒、压力蒸汽灭菌等。
-煮沸消毒:将器械完全浸没在水中,加热至沸腾,并保持一定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在煮沸过程中,应注意搅拌器械,确保各部位受热均匀。
-压力蒸汽灭菌:按照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灭菌温度、压力和时间达到规定要求。灭菌后的器械应进行生物学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化学消毒:适用于不耐高温、耐湿的器械,如电子器械、橡胶器械等。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包括消毒剂的浓度、浸泡时间、使用方法等。消毒后的器械应使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4.干燥与包装
-消毒后的器械应进行干燥处理,可采用自然干燥或使用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干燥后的器械应及时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无菌要求,如无纺布、纸塑袋等。
-包装过程中,应确保器械摆放整齐,避免相互挤压或碰撞。同时,在包装上应标明器械的名称、数量、消毒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5.储存与发放
-包装好的消毒器械应存放在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无菌物品存放区,按照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有效期进行分类存放。
-无菌物品存放区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同时,应配备温湿度监测设备,控制室内温湿度在规定范围内(温度:20℃以下,相对湿度:60%以下)。
-发放消毒器械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确保器械在有效期内使用。发放人员与使用科室人员应认真核对器械的名称、数量、规格、消毒日期等信息,填写发放记录,双方签字确认。
五、质量监测与控制
1.日常监测
-消毒供应中心应每天对消毒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和记录,如温度、压力、时间等,确保消毒过程符合要求。
-对每一批次消毒后的器械进行外观检查,查看器械表面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损坏或污渍残留。
2.定期监测
-每周对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