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麻醉科院内感染防控体系.pptx
文件大小:2.49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1
总字数:约2.69千字
文档摘要

麻醉科院内感染防控体系

演讲人:

日期:

06

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目录

01

院感防控基本概述

02

常见感染风险因素

03

感染防护技术规范

04

麻醉设备院感管理

05

感染监测预警体系

01

院感防控基本概述

麻醉科院感核心定义

指病人在医院实施麻醉及手术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

麻醉科院内感染

涉及麻醉操作、设备、药品等各个环节产生的感染。

麻醉相关感染

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包括潜伏期感染和病原体携带状态。

医院感染

感染传播路径特殊性

接触传播

医护人员、患者、器械等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

01

空气传播

通过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病原体微粒导致感染。

02

血液传播

通过输血、注射、手术等途径传播病原体。

03

消化道传播

通过口、食物、水等途径传播病原体。

04

防控目标层级划分

基础目标

降低麻醉科院内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01

中级目标

完善感染控制流程,提高医护人员防控意识和技能。

02

高级目标

建立科学、高效的感染防控体系,实现感染零发生。

03

02

常见感染风险因素

患者基础疾病影响

患者本身存在疾病,免疫功能可能受损,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免疫功能降低

生理屏障破坏

并发症影响

患者因疾病原因,可能导致生理屏障(如皮肤、黏膜)受损,增加感染风险。

患者可能因疾病导致并发症,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

侵入性操作关键环节

手术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可能导致感染。

手术过程中的感染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或未定期更换,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引发感染。

导管留置感染

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可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导致感染。

呼吸道吸入感染

环境设备污染隐患

废弃物处理不当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增加感染风险。

03

手术器械、监护设备等未彻底消毒或清洁不当,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02

设备污染

空气污染

手术室、病房等环境空气不洁净,可能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01

03

感染防护技术规范

手卫生执行标准

洗手设施

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包括水池、消毒液、干燥设备等。

01

洗手时机

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处理体液后等关键时刻执行手卫生。

02

洗手方法

遵循六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洗双手及腕部。

03

手套使用

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可能污染手部的情况下,需戴手套进行操作。

04

无菌操作实施细则

手术室管理

手术器械消毒

无菌物品管理

手术操作规范

保持手术室空气洁净,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控制人员流动和物流。

手术器械需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确保无菌状态。

无菌物品应存放在指定区域,避免污染,定期检查有效期。

手术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组织损伤和感染风险。

耗材采购

选择正规渠道采购,确保耗材质量和安全性。

耗材使用

遵循单次使用原则,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耗材处理

使用后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分类、储存、转运和处置。

耗材监管

建立耗材管理制度,对耗材的采购、使用、处理等环节进行监管和记录。

单次耗材管控策略

04

麻醉设备院感管理

呼吸回路消毒流程

6px

6px

6px

每次使用后,使用专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并更换一次性呼吸回路。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

使用75%酒精或专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呼吸回路连接部件

使用高效过滤器进行过滤,并定期更换。

呼吸机外部呼吸回路

01

03

02

使用无菌检测试纸或电子监测仪进行监测,确保消毒效果。

消毒后监测

04

可视化喉镜清洁标准

清洁步骤

使用后,先使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再使用中性清洁剂和软布进行擦拭,最后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

01

清洁部位

镜头、镜体、手柄、连接部件等所有与患者接触的部位。

02

清洁后监测

使用无菌试纸进行监测,确保清洁效果。

03

存放要求

清洁干燥的环境中存放,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04

监测探头维护规范

使用前检查

使用中监测

使用后处理

定期校准

检查探头表面是否清洁、无破损,功能是否正常。

使用过程中,定期监测探头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监测准确性。

使用后,使用无菌湿布或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清洁,并放置于指定位置。

根据探头使用情况和厂家建议,定期进行校准和维修,确保监测准确性。

05

感染监测预警体系

定期对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进行空气培养,检测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和种类。

对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医疗器械等进行细菌培养,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

对患者血液、尿液、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及时发现感染菌株及其耐药性。

评估医院环境清洁程度,包括清洁工具的清洁效果和使用频率等。

微生物培养监控节点

空气培养

物体表面培养

患者标本培养

环境清洁度监测

多重耐药菌防控方案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