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呼吸机临床操作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操作前准备流程
03
规范化操作步骤
04
参数动态调节
05
并发症应急处置
06
设备维护管理
01
设备基本原理
01
设备基本原理
PART
呼吸机分类与适应症
按照使用方式分为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按照功能分为急救呼吸机、长期呼吸机、便携式呼吸机等。
呼吸机分类
呼吸机主要用于治疗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手术期间的呼吸管理、急救复苏等。
适应症
气体传输工作机制
气体交换
在吸气和呼气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交换,从而实现气体更新。
03
通过呼气阀门或呼气末正压(PEEP)将患者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使肺泡萎陷,废气排出。
02
呼气阶段
吸气阶段
通过负压或正压将气体送入患者肺部,使肺泡扩张,氧气进入血液。
01
每分钟呼吸的次数,通常以次/分钟为单位。
呼吸频率(RR)
气道内的压力,通常以厘米水柱(cmH2O)为单位。
气道压力(Paw)
01
02
03
04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通常以毫升为单位。
潮气量(VT)
吸入气体中氧气的浓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氧浓度(FiO2)
核心参数定义解析
02
操作前准备流程
PART
呼吸机气源检查
检查空压机或氧气源是否充足、压力是否适宜、管道连接是否紧密。
呼吸机主机检查
检查呼吸机主机外观是否完好,通电后是否正常运行,报警系统是否灵敏。
呼吸机湿化器检查
检查湿化器是否正常工作,湿化液是否充足,温度是否适宜。
呼吸机管路检查
检查呼吸机管路是否通畅、无漏气,连接是否正确、牢固。
设备性能检查清单
患者体征评估标准
生命体征评估
呼吸系统评估
神经系统评估
其他评估
评估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是否在安全范围内。
评估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呼吸频率和节律、有无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等症状。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肌力等,判断患者是否能够配合呼吸机使用。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肝肾功能等。
呼吸模式选择原则
自主呼吸模式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辅助-控制呼吸模式(A/C)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适用于呼吸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衰竭的患者,能够自主控制呼吸节奏和深度。
适用于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或昏迷的患者,能够完全由呼吸机控制呼吸。
适用于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但又有自主呼吸的患者,能够保证患者的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同步。
适用于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能够提高肺泡通气量,改善氧合。
03
规范化操作步骤
PART
气道连接标准动作
检查呼吸机管道
确认呼吸机管道完整、无破损,且连接紧密。
清理呼吸道
使用吸引器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和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放置口咽通气道或喉罩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道或喉罩,放置到正确位置并固定,以确保气道畅通。
连接呼吸机
将呼吸机管道连接到面罩或气管插管上,并确认连接紧密。
初始参数设置规范
潮气量设置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呼吸状况,设置合适的潮气量,一般为6-8ml/kg。
02
04
03
01
吸呼比设置
根据患者的呼吸状况,设置合适的吸呼比,一般为1:2-1:3。
呼吸频率设置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呼吸状况,设置合适的呼吸频率,成人通常为12-20次/分钟。
触发灵敏度设置
设置触发灵敏度,确保呼吸机能够及时响应患者的自主呼吸。
设备启动安全验证
确认呼吸机参数设置正确,并与患者病情相匹配。
检查呼吸机参数
确认呼吸机报警设置合理,能够及时发出警报。
检查呼吸机报警设置
启动呼吸机,观察呼吸机的运行状态,确认无异常声音和震动。
验证呼吸机运行
使用氧浓度监测仪验证呼吸机输出的氧浓度是否符合预设值。
验证氧浓度
04
参数动态调节
PART
潮气量精准控制
自动调节
呼吸机可根据预设范围自动调节潮气量,确保患者呼吸稳定。
03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预设合理的潮气量范围,避免通气不足或过度通气。
02
预设范围
实时监测
通过内置传感器实时监测患者的潮气量,确保每次呼吸的通气量准确。
01
呼吸频率调整策略
初始设置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设置初始呼吸频率,避免过快或过慢的呼吸频率。
01
实时监测与调整
实时监测患者呼吸频率,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频率,确保患者呼吸舒适、有效。
02
自主呼吸监测
鼓励患者自主呼吸,当自主呼吸频率达到预设范围时,可逐渐减少呼吸机辅助。
03
氧浓度分级管理
通过内置传感器实时监测患者吸入氧浓度,确保氧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氧浓度监测
分级调节
氧浓度报警
根据患者病情和氧浓度监测结果,分级调节氧浓度,避免氧浓度过高或过低。
当氧浓度超出预设范围时,呼吸机自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