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呼吸机参数设置标准与操作要点.pptx
文件大小:3.44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1
总字数:约2.32千字
文档摘要

呼吸机参数设置标准与操作要点演讲人:日期:

06应急预案与参数切换目录01通气模式选择02基础参数设置规范03报警参数配置04患者适配参数优化05监测指标与数据解读

01通气模式选择

控制模式与辅助模式区别呼吸机完全掌控患者的呼吸,设定呼吸频率和潮气量,适用于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的患者。控制模式(CMV)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患者触发呼吸机送气,适用于有一定自主呼吸的患者。辅助模式(AMV)

帮助患者吸气,使肺泡充分扩张,增加氧合。吸气相正压(IPAP)防止肺泡塌陷,改善通气功能,同时减少呼吸机对抗,降低能耗。呼气相正压(EPAP)0102适应性双水平气道正压

特殊模式适用场景分析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适用于自主呼吸逐渐恢复的患者,可保证患者安全逐渐脱机。压力支持通气(PSV)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适用于撤离呼吸机前的过渡阶段,可帮助患者逐渐适应自主呼吸。适用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等患者,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123

02基础参数设置规范

成人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20次/分。设定时需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如年龄、体重、病情等。小儿潮气量:6-10ml/kg,呼吸频率20-40次/分。避免潮气量过大或过小导致通气不足或过度。潮气量与呼吸频率设定

吸呼比(I:E)调节标准一般患者吸呼比设定为1:1.5-2。0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吸呼比可延长至1:3-4。02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吸呼比可缩短至1:1-1.5。03需根据患者实际通气需求和舒适度进行调整。04

气道压力阈值控制设定气道压力阈值以维持正常通气。压力过高可能导致气压伤,压力过低则影响通气效果。常规设定范围:吸气压力为15-25cmH2O,呼气压力为4-6cmH2O。根据患者气道阻力、胸廓顺应性等调整压力值。

03报警参数配置

高压/低压报警限值设置呼气末正压(PEEP)报警设置在PEEP预设值上下10-20%范围内,以防止肺泡塌陷或过度扩张。03设置在气道峰压之下5-10cmH2O,以确保通气安全,避免过度通气。02气道低压报警气道高压报警设置在气道峰压之上10-15cmH2O,以避免过度充气损伤肺组织。01

分钟通气量报警范围设置在患者预计分钟通气量的1.5-2倍,以避免过度通气导致的呼吸性碱中毒。报警上限设置在患者预计分钟通气量的0.5-0.8倍,以及时发现通气不足导致的低通气状态。报警下限

氧气浓度监测阈值01报警上限设置在患者吸入氧浓度预设值之上10-20%,以防止氧中毒。02报警下限设置在患者吸入氧浓度预设值之下10-20%,以保证患者吸入氧浓度不低于最低安全值。

04患者适配参数优化

保持肺泡开放通过增加PEEP,使萎陷的肺泡重新开放,增加气体交换面积,提高氧合效果。避免肺泡过度扩张过高的PEEP会导致肺泡过度扩张,引起肺泡破裂和气胸等并发症。血流动力学稳定PEEP设置需兼顾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避免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循环功能受损。个体化调整根据患者肺顺应性、气道阻力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呼气末正压(PEEP)调整原则

触发灵敏度校准方法流量触发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协调压力触发通过设定一定的流量阈值,当患者吸气时,达到设定的流量即可触发呼吸机送气。此方法适用于自主呼吸较强的患者。当气道内压力降至设定的阈值时,呼吸机开始送气。此方法适用于吸气力量较弱的患者。通过调整触发灵敏度,使患者的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协调一致,提高通气效率。

雾化功能联动设置雾化器选择雾化量调节雾化时机掌握雾化后处理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和气道阻塞情况,选择合适的雾化器。雾化量不宜过大,以免导致患者吸入过多水分,引起气道阻塞或肺水肿。雾化治疗应与呼吸机送气同步进行,避免在吸气或呼气时雾化,以免影响雾化效果。雾化后需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观察患者反应及雾化效果。

05监测指标与数据解读

波形曲线动态观察要点观察呼吸机压力波形与呼吸周期的关系,评估吸气、呼气阶段的压力变化。压力-时间曲线反映呼吸机送气与呼出气体的流量变化,判断呼吸气流的平稳性。流量-时间曲线监测潮气量等呼吸容量参数,评估肺通气状况及患者呼吸努力程度。容量-时间曲线

血气分析关联参数校准氧浓度校准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氧浓度,确保患者氧合水平。01二氧化碳分压校准依据血气分析中的二氧化碳分压,调整呼吸机的通气量,维持酸碱平衡。02pH值监测结合血气分析中的pH值,综合评估患者酸碱平衡状态,指导呼吸机参数调整。03

通气效率评估指标氧合指数综合反映肺通气和氧合功能的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和氧合状况。03观察患者呼吸的频次,判断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和呼吸肌的力量。02呼吸频率潮气量评估每次呼吸时肺部通气量的大小,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