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鞘管脱出的风险预案
;【应急流程】
;【关注点】
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动脉鞘管导管脱出,均可能出现出血、虚脱甚至会危及生命,导致患者循环衰竭死亡,所以护士必须高度重视,一旦发生脱管后,须作出快速判断和处理。
除上述应急流程之外,护理人员需要正确评估患者是否需要再次插管,评估结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可以考虑暂时不行再次插管:
1.治疗好转可以结束,或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因好转或去除;
2.血流动力学稳定,没有心肌缺血动态变化,HR≤110bpm;临床上没有显著的低血压(不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或只需要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5~10ug/kg/min);
3.导管失去治疗意义:如堵塞、怀疑被污染、或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4.出现并发症;
5.患者体温38℃时暂不做置管计划;
6.病人生命体征稳定;无颈静脉怒张;可平卧;SPO2达90%以上,良好的精神活动。;
当患者情况出现下列指标时,应再次行动脉鞘管:
1.患者病情仍危重、神志淡漠、四肢湿冷;随时需要动态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以及电解质等;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肌缺血动态变化,HR140bpm以上或变化>20%;或有新发的心律失常;临床上有显著的低血压(需要血管活性药的治疗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5~10ug/kg/min;
3.治疗无好转,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因未纠正。
【原因分析】
1.?动脉鞘管型号选择不正确;
2.?动脉鞘管移位或过度牵拉或已经部分脱出;
3.?动脉鞘管固定不牢、敷料固定和方法选择不当;
4.?未能有效约束患者;
5.?变换体位时护士未能有效保护管道;
6.?未能对患者实施有效镇静;
7.?医务人员未能正确、有效评估患者是否可以撤管。;【预防】
导致动脉鞘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很多,针对常见原因分析,预防措施如下:
1.正确选择动脉鞘管的型号
经动脉穿刺置管的选择须考虑患者的穿刺部位,最常置于股动脉,也有置于桡动脉。应根据患者的身高、血管的管腔、留置导管时间长短等因素选择导管的型号。一般成年人经动脉穿刺置管选用6F~7F的动脉鞘。
2.选择正确的固定方法和工具,妥善固定鞘管/导管
临床上对鞘管固定方式很多,除鞘管缝线口给予缝线固定外,鞘管外露段和其周围的皮肤应保持无菌,必须完全用无菌敷料覆盖。可首选使用无菌而高透气的“透明敷料”严格无菌操作粘贴固定;固定方法的要点:
;①选用尺寸大小合适的无菌敷料或透明敷料;消毒液干后,方可贴上,切忌扇干、吹干。
②贴时先沿导管捏压无菌透明敷料,使导管与无菌透明敷料伏贴,再将整片敷料压牢(为了避免损伤皮肤,需要使用“无张力”手法粘贴敷料,具体方法为:敷料中心对准穿刺点盖上,?捏压穿刺部位的导管,然后一手移除离型纸,?一手加压抚平边缘与粘贴部位)。
③注明穿刺日期、时间并签名;导管上贴上“动脉鞘管”的标识。
④如患者皮肤过敏时,可改用“伤口敷料”固定;必要时以抗过敏胶布蝶翼交叉固定。
⑤如渗血或渗出液多的情况,则建议使用无菌纱布敷料并随时更换。
⑥出汗较多患者、高温季节、敷料松动、卷边、污染时要及时更换。
⑦更换敷料时,自下而上去除敷料,切忌将鞘管带出体外,同时应注明更换敷料的日期、时间和签名。
⑧如发现插管移位或向外脱出的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协助医生调整插管位置并重新固定或提前拔管。;3.正确评估鞘管的位置
插管后应立即观察鞘管的外露刻度及伤口的情况,并每班评估、观察和记录,如发现鞘管有脱出的征象,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注意:切不可直接将部分脱出的鞘管直接送回血管内!)
4.变换体位时须由专人保护鞘管
护理人员在执行给病人翻身等护理措施时,需有专人固定动脉鞘管,防止意外脱出。
?5.经动脉穿刺置管患者,为了避免患者自行拔管或鞘管因外力脱出,应常规使用约束
对有滑脱可能性的高危人群,如:多种因素导致精神不安,造成一过性认识混乱,出现烦躁不安的患者;理解能力缺乏、健忘、夜尿多的老年患者;局部不适感、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失眠不断翻身的患者,应使用约束措施并要加强巡视和护理。;护士需要将约束的原因、目的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告知患者或患者家属,并签署《使用约束知情同意书》,签字同意后,方使用约束,如患者或家属坚决拒绝约束,需报告主管医生,并将拒绝约束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充分告知患者或家属,并签字确认。使用约束时,护士需要根据病情密切观察有关内容,并将评估结果准确记录。
6.结合患者情况,建议医生合理使用镇静剂
如患者出现烦躁、不耐受、意识不清等情况,在使用约束工具效果不佳时,应建议医生使用镇静剂,以防鞘管被意外拔出。使用镇静剂的镇静方案时,应对镇静效果进行评价。(注:使用镇静剂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和观察,请参考所用的镇静剂的说明书和“经动脉穿刺测压管脱管应急流程”。)
7.当患者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