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思维详细笔记
目录
00-揭开数字化的神秘面纱,这次咱这么学
01-全局视角:如何看待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02-数字化与信息化,为啥一定要去刻意区分呢?
03-数据:用数据思考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
04-软件:数据定义和数据工具,才是用好数据的关键
05-网络:重视协作,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
06-看时代:重新定义数字人才
07-如何避免陷入学乱了、学杂了的窘境?
08-如何从架构的视角去解读数字化相关政策?
09-数字经济:数字化会带来哪些变化?
10-未来15年,数字化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11-你的变化,就是数字时代的一个缩影
开篇词|揭开数字化的神秘面纱,这次咱这么学
了新的职业方向
我和数字化的缘分,要从10年前说起了。2012年,是我在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作的第
12个年头。当时,我已经在支行、省行都工作过了,经过12年的业务历练,正是要寻求自
我转变的时间点。我非常幸运,恰好可以作为业务架构师转型到技术领域,并参加到总行的企
业级转型工程中。
这次机遇,也是我10年企业架构职业经历的开始。一路走来,我补了很多技术方面的知识,
见识了很多金融业和其他行业的转型案例,解决了企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当然,我
也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加速了我的成长。
我将这些积累,写成了三本书,《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银行数字化转型》
和《聚合架构:面向数字生态的构件化企业架构》。这三本书的销量都还不错,帮助很多朋友
了解了业务架构、企业架构的作用。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全文正式发布,数字化在《纲要》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后在
4月12日,我在极客时间上线了《说透数字化转型》这门课。面向全行业而不只是银行业,
去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法论。
为啥看的资料越多,却越不明白“数字化”了?
在课程上线的一年多时间里,很多同学给我留言,甚至通过其他方式私信我,和我说了他们对
于数字化转型的困惑。归结起来,主要是这些:
数字化转型太大了,我还是懵懵的,不知道作为个体该如何参与?
既然数字化已经成了必答题,那到底数字化对人才的要求是啥样的?
很多人都说,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技术问题,是技术和业务怎么结合的问题。在“内卷”的时
代,我又怎么能快速弥补自己的短板呢?
对我个人而言,什么是我自己的数字化转型呢?需要做什么样的改变呢?
……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的信息依旧铺天盖地,我们却越来越不知道它们到底
在说啥了。比如,你还觉得AR、VR只是玩具时,“元宇宙”又乘风而来了;不只是“元宇宙”,
最近又出现了“多元宇宙”这个概念。
你看,数字化已经被各种理解、概念遮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来说的可能是一个意思,但是
因为用了不同的词汇,结果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解。其实,从《纲要》发布到现在,我一直觉
得,在争论什么是数字化上我们“用力过猛”了。
数字化并不是一个新词,用了少说也有二三十年了;转型更不是新词,企业都经历过不少次转
型了。那这两个并不新鲜的词汇,放在一起为什么我们的理解就五花八门了呢?我将其归纳为
两个方面:
生硬地去区分概念导致的混乱;
缺少针对个人的课程。
首先,技术领域从来就不缺少各种名词创新。
比如,区块链可以细分成公链、私链、联盟链,云计算还延伸出了边缘计算,物联网叠加上人
工智能就变成AIoT,AR与VR之上还有MR,而MR还包括混合现实和介导现实这两种概
念。
别看这些技术名词多,但它们都跟物理实现有关,所以你多去了解些还好区分。但是,有些名
词是概念性的,比如电算化、信息化,再说到数字化,就不那么简单了。电算化不是信息化
吗?好像也是。信息化不是数字化吗?似乎能讲出些差别,但是硬要区分,反倒更容易糊涂。
最典型的莫过于,一说“转型”你就明白,加上数字化,就糊涂了。
其次,现在还缺少着眼于我们这些普通个体的数字化课程,导致我们对从国家政策、企业战略
的宏观视角定义的数字化缺乏直接的体感。
其实国家政策里对数字化是有一套完整逻辑的,和我在第一季课程《说透数字化转型》里讲的
几乎一样。这一次的课程,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帮你更好地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而不仅
仅是从宏观的历史、生态视角去看数字化。
每个人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企业,你每天都在苦心经营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