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历史高考创新通史岳麓版课件阶段五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pptx
文件大小:1.03 MB
总页数:4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5.72千字
文档摘要

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主干梳理];2.设内阁;考点二清代设立军机处

1.设立:清_____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_____一人裁决。

3.影响;考点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帝(选修4)

1.康煕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2)维护国家主权

①1685~1686年组织清军在雅克萨两次打败沙俄侵略者。

②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领土主权。;[漫画解史]丞相与内阁首辅;[图画证史]明代“票拟”与“批红”;[巧思妙记]巧记明清政治;[图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1.史实概念——八股取士

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2.史实概念——内阁首辅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3.历史现象——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4.制度概念——改土归流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主题一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史料三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1.史料一为历史实录,主要说明明朝内阁仅仅是备皇帝咨询的内侍机构,并无决策权。

2.史料二为历史文献,主要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可以替皇帝草拟和批答大臣奏章,但没有决策权。

3.史料三为后人历史评论,说明军机处为皇帝的内侍机构。;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内阁与宰相在与皇帝的关系上有何根本不同?

答案对皇权的制约方面:后者可制约皇权,而前者不能。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

答案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3.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军机处的特点。

答案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军机处官员多为皇帝亲信之人或朝廷重臣;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主题二闭关锁国、保守落后的制度根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研读];史料三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