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自然科学概要(第二版)(微课版)课件 6.1细胞学.pptx
文件大小:14.79 M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3.63千字
文档摘要

1细胞学CONTENTS第6章近代生物学学及其发展生物进化论2

6.1课程标准1.知识目标了解施旺、施莱登简介。了解细胞的形状和大小。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各种细胞器的功能。掌握细胞分裂的种类和作用。2.能力目标具备初步批判性思维能力。3.素质目标弘扬科学家精神,博学德清,鼎新致用。

引言(一)上帝完创世说根据《圣经》记载,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并将光与暗分开,称光为昼,称暗为夜。第二天:上帝创造了空气和水,并将水分为上下。第三天:上帝创造了陆地、海洋和植物,旱地和水便分开了,上帝称旱地为大陆,称众水聚积之处为海洋。第四天: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用以分管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普照全地。第五天:上帝创造了水中的生命和飞鸟,使它们在水中和空中繁衍生息。第六天:上帝创造了地上的生灵和人,使人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被造,赋予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虫的权利。第七天:上帝完成了创世之功,歇息了,并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他在那一天完成了创造,歇工休息。

第一节细胞学

第一节

1669年,列文虎克用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一个不刷牙的老人的口腔,发现“在一个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生物,比整个王国的居民还多”。这种生物就是微生物。后来人们在探讨显微镜下看到的这些微小的生命体来自何处的问题时形成了“自然发生说”,认为微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在发酵或腐败过程中自发生成的。牙垢里生活的微生物显微镜放大图

(二)生生说1796年,英国医生詹纳发现得过牛痘的人,几乎没有得过天花。于是他尝试将牛逗的痘疱接种到人的体内,果然取得了成功,从而开启了人类的疫苗学。法国科学家巴斯德(1822~1895)在1857年通过密封煮沸过的肉汤得以长期保鲜不腐的实验,证明了微生物不能自然产生,生命只能来自生命。巴斯德的这一发现推翻了自然发生说,为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巴斯德(1822—1895)

一、细胞学的创立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1882)先后于1838年和1839年著文,分别侧重阐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系统理论,从而共同建立了细胞学说。基本观点如下:(1)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结构单元——细胞;(2)细胞来自于细胞。(3)细菌和有些藻类为单细胞生物;植物、动物包括人类都属于多细胞生物。(4)细胞是生命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二、细胞的特征(一)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态细胞其功能也不同。如单细胞藻类的细胞多为球形;高等植物体内行使运输功能的导管细胞多为圆筒形,起支持作用的细胞多为圆柱形,贮藏养料薄壁细胞常为多面体等。细胞大小的单位通常用微米(1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如细菌的直径仅1微米左右,人的红细胞7.5微米,白细胞8微米~10微米等。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膜细胞最外层包着一层极薄的膜,称为细胞膜。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膜上还有少量多糖。由双层磷脂分子有规则地排列形成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双分子层是半流动性的,蛋白质分子也可作移动运动。细胞膜是一种选择性透过膜,它具有保护作用和控制、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2.细胞质

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整个区域,均为透明胶状的物质称为细胞质。细胞质里悬浮着许多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细结构,称为细胞器,如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液泡等。

(1)线粒体

线粒体呈粒状或杆状,具有内外两层膜,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内膜上分布着许多带小柄的基粒。嵴的周围充满液态的基质。在内膜、基粒和基质中含有多种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高等动物的肝细胞中,大约有2000个线粒体。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高能物质的细胞器,它能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需要,因此人们把它比喻为细胞的“供能中心”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