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损伤的急救与护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02现场急救措施01腹部损伤概述03院内护理要点04并发症应对策略05急救流程优化06培训与宣教体系
01腹部损伤概述
定义与分类标准腹部遭受外力作用导致腹壁、腹腔内器官或组织损伤。腹部损伤定义腹部损伤分类损伤程度评估根据腹壁有无破损,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类;根据损伤部位,可分为腹壁、脏器、腹膜后间隙等损伤。根据损伤深度、范围、器官受损情况等,判断损伤程度及严重程度。
常见致伤机制6px6px6px如撞击、挤压、刀割等,常导致腹壁或腹腔内器官破裂。外力直接作用如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导致腹腔内液体渗出、腹膜炎等。腹部疾病所致如跌倒、震荡等,常导致腹腔内器官损伤或移位。外力间接作用010302如医源性操作、动物咬伤等,也可导致腹部损伤。其他原因04
局部疼痛与压痛腹壁或腹腔内器官受损后,常出现局部疼痛及压痛,疼痛程度与损伤程度相关。腹部肿胀与包块腹壁或腹腔内器官受损后,可出现肿胀、包块,甚至肠管脱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便血等,常因腹腔内器官受损或移位所致。休克与内出血严重腹部损伤可导致大量出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临床表现特征
02现场急救措施
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判断是否有休克或呼吸困难。检查腹部有无伤口、血肿、腹膜刺激征等,评估脏器损伤的可能性。询问患者疼痛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了解腹部受伤情况。评估患者整体情况,包括意识状态、四肢活动等,以确定伤情的严重程度。初步伤情评估方法
紧急止血与包扎技术对出血量大、无法控制的出血,应尽快使用止血带进行加压包扎。包扎时要确保伤口清洁,避免感染,可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进行覆盖。包扎时要松紧适度,既要达到止血目的,又要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对有腹部开放性伤口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止血,采用压迫、填塞等方法。
安全转运注意事项在转运过程中,要确保患者平躺,避免剧烈晃动,以减少腹部损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应立即进行处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污染和感染,如有需要可及时更换敷料。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
03院内护理要点
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并记录;出现异常时,立即通知医生。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包括腹部疼痛、腹胀、肠鸣音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如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以评估患者内环境及凝血状况。监测实验室指标
伤口感染防控策略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避免滥用。03根据伤口情况,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02定期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操作进行伤口护理时,需遵循无菌原则,防止交叉感染。01
疼痛管理与体位指导疼痛评估采用疼痛评分表,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以便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方案。01药物镇痛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痛苦。02体位指导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以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03
04并发症应对策略
失血性休克处理流程紧急止血采取直接压迫、填塞、结扎等方法控制出血。液体复苏快速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以补充血容量。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尿量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前提下,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提升血压。
腹腔感染早期识别密切观察伤口监测体温腹痛与腹胀实验室检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感染迹象。体温升高可能是感染的早期表现。持续性腹痛或腹胀,尤其是伴有压痛、反跳痛时,提示可能存在腹腔感染。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指标有助于感染的诊断。
腹部探查损伤器官修复对疑似有器官损伤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腹部探查,明确损伤部位和程度。对于实质性器官损伤,如肝、脾等,应尽可能进行修复;对于空腔脏器损伤,如胃、肠等,应尽早进行缝合或造瘘。器官功能损伤干预器官功能支持对于严重损伤或功能受损的器官,应给予相应的功能支持,如保肝、护肾等治疗。监测与评估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及时评估损伤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05急救流程优化
急诊绿色通道建设急诊绿色通道标识在医院重要区域设置明显的急诊绿色通道标识,引导患者快速找到急救通道。01紧急救治流程制定紧急救治流程,包括初步评估、紧急处理、稳定病情和安排住院等环节,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02救治资源保障确保急诊绿色通道内的医疗设备、药品和人员充足,满足急救需求。03
多学科协作机制病例讨论制度定期举行病例讨论会,分享腹部损伤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水平。03制定多学科协作流程和职责分工,确保各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02协作流程跨学科团队组建由外科、内科、急诊科、医学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救治团队,共同制定救治方案。01
护理质量监控指标制定腹部损伤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