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03
操作技术规范
04
并发症防控
05
术后管理要求
06
技术进展与应用
01
解剖基础
01
解剖基础
PART
眶下神经走行路径
眶下神经自眶下孔穿出,起始于三叉神经节上颌支。
起点
路径
终点
眶下神经沿眶下裂向下、向前行走,穿越眶下孔,进入眶下区,并分为上牙槽前神经、上牙槽中神经和上牙槽后神经三支。
上牙槽前神经和中神经进入上颌窦,上牙槽后神经则进入上颌骨,分布于上颌牙齿、牙龈及上颌窦黏膜。
体表定位标志
眶下孔
眶下神经的出口,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可扪及一凹陷,即眶下孔的位置。
01
鼻翼
鼻翼的根部与眶下孔的位置较为接近,可作为定位眶下孔的参考标志。
02
上颌骨前壁
上颌骨前壁是眶下神经走行的重要部位,其表面的骨孔、骨槽等结构可作为定位的参考。
03
神经血管毗邻关系
动脉
相邻神经
静脉
眶下神经与眶下动脉伴行,两者关系密切,进行眶下神经阻滞时需谨慎操作,以免损伤动脉引起出血。
眶下神经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包括眶下静脉丛和翼静脉丛,操作时需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导致血肿。
眶下神经与上颌神经、颊神经等相邻,操作时需注意鉴别,避免误伤其他神经。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PART
适用手术类型
如眼袋切除术、下睑外翻矫正术等。
下眼睑手术
如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等。
泪囊手术
如眶下壁骨折修复术、上颌窦前壁手术等。
眶下区手术
如三叉神经痛眶下支痛等。
面部疼痛治疗
绝对禁忌证分析
局部感染
过敏史
凝血功能障碍
神经疾病
如面部或眶下区感染,可引发麻醉药注入感染区域,增加感染扩散风险。
对麻醉药物或局麻药过敏者,可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可导致注射部位血肿或出血不止。
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灰质炎等,可能导致神经阻滞效果不理想或神经损伤。
患者术前评估标准
全身情况
评估患者的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确保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
01
局部情况
评估眶下区的皮肤、软组织及神经血管情况,确保注射部位准确,避免并发症。
02
凝血功能
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
03
术前准备
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用药史、手术史等,做好术前准备和风险评估。
04
03
操作技术规范
PART
术前消毒准备
消毒方法
使用消毒棉球或纱布蘸取消毒液,从内向外、从上到下,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消毒。
03
常用碘酊及乙醇消毒,或使用氯己定等消毒液。
02
消毒溶液
消毒范围
以患侧眼眶下缘为中心,向外至耳前,向下至颈部上1/3区域进行消毒。
01
穿刺点定位方法
体表定位
让患者正视前方,医师用示指或中指触摸眶下缘,找到眶下孔的位置,即眶下神经的穿出点。
影像定位
神经电刺激定位
利用X线或B超等影像设备,确定眶下神经的走向和深度,以指导穿刺。
在穿刺点附近进行神经电刺激,通过患者的反应来确定神经的准确位置。
1
2
3
药物剂量与注射技巧
常用的局麻药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根据需要选择药物种类和浓度。
药物选择
剂量掌握
注射技巧
根据患者的体重、手术部位和麻醉深度等因素,合理掌握药物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在穿刺点垂直进针,缓慢推进,直至出现异感或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射药物,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注射速度和剂量。
04
并发症防控
PART
术中注意层次清晰,避免损伤血管,减少出血。
术中精细操作
术后对手术区域进行加压包扎,以减少血肿形成。
术后加压包扎
01
02
03
04
术前对凝血功能进行全面检查,排除手术禁忌。
术前全面检查
如术后发现血肿,应立即进行处理,防止血肿扩大。
及时处理血肿
血肿形成处理方案
神经损伤预防措施
6px
6px
6px
熟练掌握眶下神经及其周围解剖结构,避免神经损伤。
熟悉解剖结构
在手术过程中,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对神经造成牵拉或损伤。
轻柔操作
在术前进行精准定位,确保麻醉药物准确注射到目标区域。
精准定位
01
03
02
术后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神经营养药物
04
麻醉失败补救策略
在麻醉效果不佳时,可适当追加麻醉药物,提高麻醉效果。
追加麻醉药物
如追加药物后仍无法达到满意效果,可考虑改变麻醉方式。
改变麻醉方式
在手术过程中,如患者出现疼痛,可给予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术中疼痛处理
术后继续给予镇痛治疗,确保患者平稳度过恢复期。
术后镇痛治疗
05
术后管理要求
PART
术后即刻、术后30分钟、术后1小时等。
麻醉效果评估标准
麻醉效果评估时间节点
采用疼痛评分、触觉测试等方法评估麻醉效果。
麻醉效果评估方法
疼痛评分低于3分,触觉测试迟钝或消失。
麻醉效果评估标准
患者术后指导要点
体位与活动
饮食与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