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消防知识竞赛测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火灾的种类按燃烧物的性质划分,共分为A、B、C、D、E、F六类。由引火性液体及固体油脂物所引起的火灾,属于()类火灾。
A、A类
B、B类
C、C类
D、D类
E、E类
F、F类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B类火灾是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引火性液体及固体油脂物属于此类,所以由其引起的火灾属于B类火灾。
2.2009年10月19日,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公布了《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自()施行。
A、2012年7月1日
B、2010年10月1日
C、2010年5月1日
D、2010年1月1日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3.建筑物走廊内疏散指示标志指向的是()。
A、值班室位置
B、报警电话位置
C、安全出口位置
D、消防器材位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疏散指示标志的作用是在紧急情况下引导人员快速、安全地疏散,所以指向的是安全出口位置。
4.下面可以用于扑救带电设备电气火灾的灭火剂是()。
A、干粉灭火剂
B、泡沫灭火剂
C、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干粉灭火剂不导电,可用于扑救带电设备的电气火灾。泡沫灭火剂导电,不能用于带电灭火;水会导电,也不能用于带电设备电气火灾的扑救。
5.检查燃气用具是否漏气时,通常采用()来寻找漏气点。
A、划火柴
B、听声音
C、闻气味
D、肥皂水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检查燃气用具是否漏气时,不能采用划火柴的方式,因为燃气泄漏遇到明火可能会引发爆炸等危险;闻气味虽然可以大致判断是否有燃气泄漏,但不够准确;听声音也较难精准定位漏气点。而使用肥皂水涂抹在可能漏气的部位,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此处漏气,这种方法既安全又能较为准确地找到漏气点。
6.我国消防工作的方针是()。
A、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B、遏制重特大火灾
C、群防群治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消防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预防为主”就是要把预防火灾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防止火灾的发生。“防消结合”就是在积极做好预防火灾工作的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好灭火的充分准备,一旦发生火灾,能迅速、有效地将火灾扑灭。
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杆接触的氧气少
B、火柴杆着火点高
C、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D、火柴杆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火柴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时,火焰向上,火柴杆在下,火焰不能很好地给火柴杆加热,导致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易继续燃烧,而不是着火点高、潮湿或接触氧气少的原因。
8.ABC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以及不宜用水扑救的火灾。
A、电气火灾
B、金属火灾
C、精密仪器火灾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ABC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电气火灾以及不宜用水扑救的火灾。金属火灾一般用D类灭火器扑救;精密仪器火灾通常用二氧化碳等灭火器扑救,ABC干粉灭火器不适用于扑救金属火灾和精密仪器火灾。
9.在火场上,可燃物燃烧释放出的热能,通常是以热传导、()和热辐射三种方式传播,并影响火势的蔓延扩大。
A、扩散
B、温度差
C、热对流
D、高度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热对流是热传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火场上,可燃物燃烧释放出的热能,通常是以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传播,并影响火势的蔓延扩大。扩散主要涉及物质分子的运动等,与热能传播方式关联不大;温度差是热传递的条件而非方式;高度差与热能在火场上的传播方式并无直接关系。
10.火灾初起阶段是扑救火灾()的阶段。
A、最不利
B、较不利
C、最有利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火灾初起阶段,火势较小,燃烧范围有限,热释放速率低,火灾发展速度慢,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相对容易,是扑救火灾最有利的阶段。
11.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
A、纵火罪
B、玩忽职守罪
C、失火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失火罪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纵火罪是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玩忽职守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重大责任事故罪是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12.计算机房常配用的是()灭火器。
A、泡沫
B、干粉
C、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二氧化碳灭火器具有灭火后不留痕迹、不损坏设备等优点,适合在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