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2017年)科学三年级下册
《小改变大效率》教学设计
课题
7.25小改变大效率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改变方法或流程可以提高效率”的科学观念。能列举生活中通过小改变提升效率的实例。
科学思维:
能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不同方法的效率差异,初步形成“控制变量”的实证思维。能通过讨论和设计活动,理解“优化流程”对提高效率的意义。
探究实践:
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能合作设计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并验证其可行性。
态度责任: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感受科学方法对生活的影响。增强安全意识,关注应急场景下的高效行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改变方法或流程可以提高效率”的科学观念。
难点:能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不同方法的效率差异,初步形成“控制变量”的实证思维。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问题与猜测
1.情境创设
教师提问:“新课本到班级了,怎样快速发到每位同学手中?一本一本发太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头脑风暴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猜想(如分组发、按座位传、指定同学分发等),教师板书方法关键词。
板书课题。
课
程
学
习
探究与实践
活动一:我们来测试哪种方法效率高。
1.实验设计
变量控制:明确“发课本方法”是唯一变量,其他条件(如人数、课本数量)保持一致。
分组测试:
方法A:一人一本一本发(传统法)。
方法B:分组分发(每组由1人领回再分配)。
方法C:按座位纵向传递(每列最后一人取书后向前传)。
记录数据:每组测试3次,记录平均用时(表格样例见板书设计)。
2.实验与讨论
学生分组模拟发“课本”(用作业本代替),记录时间并汇报结果。
关键提问:
“哪种方法最快?为什么?”
“方法B和C的共同优点是什么?”(减少移动距离、分工合作)
教师总结。
活动二:生活中哪些做法可以提高效率?
1.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图片(如快递分拣流水线、超市收银台分类结账),提问:“这些做法如何提高效率?”
2.学生分享
分组讨论并列举生活实例(如值日分工、整理书包分类放置),全班交流。
拓展与创新
1.问题驱动
教师提出挑战:“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安全撤离教室?请结合今天所学设计方案。”
2.方案设计
小组讨论关键点:路线规划(避免拥堵)、分工(开门员、指挥员)、顺序(前排先走或分组交替)。
每组绘制简易疏散路线图,标注注意事项(如不推挤、捂住口鼻)。
3.模拟演练
选择1-2组方案进行模拟,用计时器记录用时,全班评价优化建议。
课堂
小结
1.全课小结
科学观念:小改变(如分工、优化流程)能带来大效率。
实践应用:将效率思维用于生活(如整理房间、集体活动)。
2.作业延伸
观察家庭中哪些事务可以通过“小改变”提高效率,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小改变大效率
一、问题:怎样快速发课本?
方法A:一人发→用时__
方法B:分组发→用时__
方法C:传递法→用时__
二、生活中的效率:分工、分类、流程优化
三、应急疏散设计要点:
1.路线清晰2.分工明确3.有序不争抢
教学反思
1.实验环节是否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变量”?
2.学生在设计疏散方案时是否关注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3.如何进一步联系真实生活场景深化科学观念?
设计亮点:
通过发课本、疏散演练等真实任务,将科学思维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对比实验与方案设计的双探究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应用”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