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2017年)科学三年级下册
《呼吸道传染病》教学设计
课题6.22呼吸道传染病课型新授课
科学观念:
知道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
肺结核等)及其症状。
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掌握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科学方法(如戴口罩、开窗通风、增强体
质等)。
科学思维:
通过案例分析,比较不同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培养归纳与推
理能力。
教学目标
能根据传播途径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发展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
探究实践:
通过模拟实验(如“飞沫传播”小实验),观察飞沫扩散现象,理
解传播途径。
学会正确佩戴口罩,掌握规范操作步骤。
态度责任:
树立个人卫生意识和公共卫生责任感,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等健康
习惯。
愿意参与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知道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及其症状。
教学重难点
难点:掌握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科学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病毒大作战》,展示流感病毒通过咳嗽、打喷嚏传
课堂导入
播的过程。
提问:
“动画中的病毒是如何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身上的?”
“你们知道哪些疾病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呼吸道传染病。
板书课题。
二、探索
活动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1.图片展示:呈现流感、麻疹、水痘等疾病的症状图片,学生观察
并描述特征。
2.小组讨论:
课“这些疾病有什么共同点?”(如发热、咳嗽、通过呼吸传播)
-“你还听说过哪些类似的疾病?”(补充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
3.归纳总结:板书列出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名称及典型症状。
活动二: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模拟实验:
教师用喷壶喷洒荧光水雾(模拟咳嗽飞沫),学生观察“飞沫”
程在空气中的扩散。
用紫外线灯照射桌面、书本,发现“病毒”残留,说明接触传播
的可能。
2.角色扮演:
请一名学生扮演“感染者”,其他学生传递贴有“病毒贴纸”的
物品,观察传播路径。
学3.总结结论: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接触传播(触摸被污染
物品)。
活动三:怎样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1.头脑风暴:
提问:“根据传播途径,我们可以怎样保护自己?”
习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方法(如戴口罩、开窗通风、勤洗手)。
2.科学辨析:
对比两组数据:开窗通风前后教室内细菌数量变化(用实验数据
说明通风重要性)。
讨论“为什么增强体质能抵抗病毒?”(联系免疫系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