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6.20 肠道传染病(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下册 (青岛版).pdf
文件大小:116.3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3.37千字
文档摘要

青岛版(2017年)科学三年级下册

《肠道转染病》教学设计

课题6.20肠道传染病课型新授课

科学观念:

能说出常见肠道传染病的名称,并了解其典型症状。理解肠道传染

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具体方法。

科学思维:

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肠道传染病的传播规律。能结合生活实际,

推理预防措施的科学依据。

教学目标

探究实践:

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细菌或病毒的传播过程。学会正确使用“七步

洗手法”,养成卫生习惯。

态度责任: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避免因个人行为传播疾病。

重点: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传染病传播链条。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案例讨论

展示图片:小明因喝了生水,腹痛腹泻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提问:“小明为什么会生病?他的病可能通过什么方式传染给其

课堂导入他人?”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肠道传染病》,明确学习目标:认识疾病、阻断传播、

保护健康。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1.疾病名称与症状

细菌性痢疾:腹痛、腹泻、发热,由痢疾杆菌引起。

伤寒:持续高烧、皮疹,由伤寒杆菌通过污染水传播。

课拓展:霍乱、甲型肝炎等(简要说明)。

2.小组任务

分发病例卡片,学生分组描述疾病特征,全班分享。

活动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模拟实验:病菌的“旅行”

实验1(水传播):向透明水杯倒入荧光粉(模拟病菌),观察

程“污染水”流动路径。

实验2(食物传播):用未清洗的蔬菜模型演示苍蝇叮爬后残留

病菌。

2.模拟实验:水污染传播疾病

材料:透明水杯(清水)、红色色素(模拟病菌)、滴管

步骤:

学①向1号杯滴入色素,搅拌后代表“污染的水”;

②用1号杯的水倒入2号杯(代表饮用生水),观察变化;

③讨论:“为什么喝生水容易生病?”

3.归纳传播途径

水传播:饮用或接触被污染的水(如河水、井水)。

食物传播: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如未洗净的瓜果)。

习昆虫传播:苍蝇携带病菌污染食物。

4.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扮演“病菌”“水”“食物”,用动作演示传播过程。

5.归纳总结:

用流程图板书传播途径:

病菌→水/食物/昆虫→入口→人体生病

活动三:预防肠道传染病。

1.预防措施讨论

核心方法:不喝生水、食物煮熟、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

2.学习“七步洗手法”

播放教学视频,教师示范,学生跟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