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下册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
课题5.19探索宇宙课型新授课
科学观念:
1.了解人类天体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
2.了解人类进入太空的历程。
3.认识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成就。
科学思维:
1.学习对宇宙探索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教学目标2.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探究实践: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加深对宇宙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态度责任:
1.了解人类天体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了解人类进入太空的历程。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宇宙的秘密。
重点: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知道分类
教学重难点收集后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难点:对宇宙探索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关于宇宙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宇宙的浩瀚和神
秘。
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宇宙有什么样的好奇?你们知道宇宙是由什
么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教师简要总结并引入新
课。
板书课题。
二、探索
活动一:了解人类天体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
学生交流: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交流人类天体观测技术的发
展过程,如浑仪、伽利略望远镜、牛顿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等。
1.浑仪(公元前2世纪—公元14世纪)
中国古代基于“浑天说”设计的赤道坐标天文仪器,汉代张衡改进
课后成为重要观测工具,元代郭守敬进一步简化发展为“简仪”。
2.伽利略望远镜(1609年)
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开启近代天文观测革命。
3.牛顿望远镜(1668年)
牛顿为消除折射望远镜的色差,提出反射式设计。
4.郭守敬望远镜。
程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
(LAMOST),以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命名。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强调天文学观测仪器的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
性。
活动二:了解人类进入太空的历程。
学(1)课件出示人类进入太空的事件
1.明朝初期的陶成道,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并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被
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2.1957年10月4日,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送入轨道。
3.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
习太空,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
4.和平号空间站是苏联1976年2月17日完成建造的一个轨道空
间站。它是首个可供人类长期居住的空间研究中心,在轨运行15
年。
(2)资料补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