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4.2 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下册 (教科版).pdf
文件大小:216.7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2
总字数:约2.78千字
文档摘要

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下册

《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4.2产生气体的变化课型新授课

科学观念

1.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思维

1.能通过对比实验(如小苏打+水vs小苏打+白醋)收集气体产

生现象的证据,并归纳出特定物质反应才会产气的结论。

2.能用反应物-现象-产物的简易模型(如:白醋+小苏打→冒气泡

教学目标

→二氧化碳)描述化学变化,并解释生活中类似现象。

探究实践

1.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

2.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3.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

么变化。

态度责任

1.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观察产气现象;收集并识别二氧化碳。

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气体产生是化学变化的证据;区分不同气体产生条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情境回顾

→[教师举起上节课的发霉面包图片]提问还记得它发生了什么

变化吗?(化学变化)

→追问化学变化常伴随哪些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产

生气体等)

→[展示PPT聚焦页,板书课题]今天专攻产生气体的变化!

2.问题驱动

→提问厨房里哪些变化会产生气体?(预设:酵母发酵、汽水

开瓶、煮粥溢锅)

→趣味挑战你能让‘安静’的粉末瞬间变身‘喷泉’吗?(引

出小苏打+白醋)

二、探索

活动一:对比实验——谁是“产气高手”?(约15分钟)

1.任务发布,强调安全事项[PPT明确步骤]

2.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课①关注变量控制(等量、同时操作)。

②引导描述现象(如小苏打+醋:剧烈冒泡,嘶嘶声,杯壁变凉

)。

③追问思考“为什么糖+醋不冒泡?说明什么?”(产气需特定物

质组合)

3.小组归纳现象并进行班级汇报

程4.结论:只有某些物质相遇才会‘生气’——比如小苏打遇到白醋。

活动二:气体收集与检验——捕捉“隐形”物质(约12分钟)

1.问题进阶

提问:气体溜走了!如何抓住它做研究?[教师举小苏打+醋的杯子,

引出收集需求]

2.创意收集赛

学任务:用塑料瓶+气球设计收集装置。[PPT示意图]

步骤:瓶内放1勺小苏打→瓶口套气球→倒入白醋→观察气球膨胀。

挑战:比一比哪组气球胀得最大?思考为什么瓶壁变凉?(反应吸

热)

3.气体身份鉴定

(1)实验验证

步骤1:将气体倒入燃烧的蜡烛。[PPT视频示范安全操作]

步骤2:观察现象(蜡烛熄灭)。

(2)推理: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可能是______?[关联上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