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INCNKISM.UserStyle教科版(2024年)科学一年级下册
《它们吃什么》教学设计
课题
2.5它们吃什么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学生能够认识多种常见动物的食物,说出常见动物是吃什么的,如兔子吃草、老虎吃肉、猴子吃水果和坚果等。
2.初步了解动物食性可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三大类,并能简单举例说明每类食性动物的特点。
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模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能够发现不同动物食性的差异。
探究实践:
1.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动物食物来源、进食方式等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简单资料卡片)等方式寻找答案。
态度责任:
1.激发学生对动物食性探究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各项活动,敢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想法。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意识,明白为动物提供适宜食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常见动物的食物,准确说出不同动物吃什么,区分食草、食肉和杂食动物。
难点: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动物食性与身体结构的关联,例如食肉动物尖锐的爪子和牙齿便于捕捉、撕咬猎物。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聚焦
1.提问互动: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要吃饭,那动物需不需要吃东西呢?它们吃什么?又是怎么吃的呢?”
2.展示蜗牛、小鱼、蚂蚁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食物。
3.揭示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观察这些小动物吃什么,以及它们是怎样进食的。”
课
程
学
习
二、探索
活动1:观察蜗牛进食(7分钟)
1.材料发放:
每组发放蜗牛、新鲜菜叶和放大镜,提示学生安静观察。
2.观察指导:
“请仔细看蜗牛怎样靠近菜叶,它的嘴有什么动作?”
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口部,发现其牙齿(齿舌)刮取食物的过程。
3.记录交流:
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出蜗牛进食的样子,用简单文字描述(如“蜗牛慢慢爬向菜叶,用嘴啃咬”)。
活动2:观察小鱼进食(6分钟)
1.实验演示:
教师示范投放少量鱼食,引导学生观察小鱼的反应:“小鱼是怎样吃到食物的?它的嘴有什么变化?”
2.学生操作:
每组学生轮流投放鱼食,观察小鱼张嘴吸食食物的过程,讨论“为什么小鱼能在水中吃到食物?”
3.对比发现:
对比蜗牛和小鱼的进食方式,初步感知动物身体结构与食性的关系。
活动3:观察蚂蚁的食物反应(7分钟)
1.情境模拟:
在蚂蚁观察盒中分别放置面包屑、白糖颗粒和小石子,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行为。
2.问题引导:
“蚂蚁最先靠近哪种食物?它用什么器官触碰食物?”(触角)
“蚂蚁怎样搬运食物?是独自搬运还是一起合作?”
3.视频拓展:
播放蚂蚁群体搬运食物的视频,强调蚂蚁通过触角交流信息、协作进食的特点。
三、研讨
1.蚂蚁是用眼睛发现食物的吗?
2.蚂蚁还有哪些有趣的行为?
四、拓展
1.图片展示:
展示大熊猫、啄木鸟、长颈鹿等动物的进食图片,提问:“它们吃什么?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
2.情感升华:
讨论“如果动物没有食物会怎样?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的食物来源?”,渗透保护动物栖息地的意识。
课堂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动物的食性和进食方式:蜗牛喜欢吃新鲜菜叶,用牙齿刮取食物;小鱼通过张嘴吸食水中的食物颗粒或鱼食;蚂蚁用触角感知食物,通过口器搬运和进食。我们还观察到蚂蚁会用触角交流信息、共同搬运食物的有趣行为。此外,进一步认识到所有动物都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不同动物的进食特点与其身体结构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体会到动物世界的多样性和生命的奇妙。
板书设计
它们吃什么
一、动物的食性与进食方式
蜗牛→菜叶→用牙齿刮取
小鱼→鱼食→张嘴吸食
蚂蚁→甜食→触角感知,口器搬运
二、身体结构的作用
触角(蚂蚁):感知食物、交流信息
齿舌(蜗牛):刮取植物
嘴(小鱼):适应水中进食
三、动物生存离不开食物
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对常见动物的外观、栖息环境有了一定认识,并且对动物保持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观察到过家里宠物进食、动物园动物喂食等场景,但这些观察多是随机、零散的,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此阶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素材,如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引导他们聚焦于动物食性这一主题。同时,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达,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亲身体验,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科学素养。